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榆林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石油储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460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石油储罐,包括油罐本体、液氮瓶、第一出氮管路和第二出氮管路;油罐本体包括内层罐体、外层罐体、加强筋和压力计;相邻的加强筋之间形成有真空通道;压力计包括相互连接的探测部和压力表,探测部的下端伸入内层罐体内,压力表设于外层罐体上;第一出氮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和支管,主管上设有第一出氮阀,主管的一端与液氮瓶连接,主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真空层中;支管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支管的一端与主管连通,支管的另一端设于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支管设于真空层的上部;第二出氮管路上设有第二出氮阀,第二出氮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液氮瓶和真空层的下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冷却作用较为均匀的好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油储罐
本技术属于智能手环领域,特别涉及石油储罐。
技术介绍
石油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以避免因温度升高造成石油储罐内部压力升高,造成石油泄漏。公告号CN209635078U的中国技术提供一种防爆型成品油储罐,包括内罐体和外罐体,内罐体和外罐体之间设有隔层腔;内罐体内连通有进油管和出油管,进油管内设有进油阀,出油管内设有出油阀,进油管的出口顶部铰接有防冲挡板,内罐体内还固定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滤网,第一滤网设于进油管的出口外;隔层腔的两端分别连通有输入管道和回收管道,输入管道远离隔层腔的一端连接有液氮储罐,回收管道远离隔层腔的一端连接有压缩机,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液化管道连接液氮储罐的输入端。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降温过程中,容易造成局部低温,石油内部温差过大,部分高分子量高的石油组分凝结在油罐壁面,使得油罐难以清洗。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石油储罐,冷却作用较为均匀。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石油储罐,包括油罐本体、液氮瓶、第一出氮管路和第二出氮管路;所述油罐本体包括内层罐体、外层罐体、加强筋和压力计;所述内层罐体与所述外层罐体之间设有真空层,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真空层内,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内层罐体和所述外层罐体均连接,所述加强筋横向设置,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件以上,所述加强筋绕所述内层罐体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相邻的加强筋之间形成有真空通道;所述压力计包括相互连接的探测部和压力表,所述探测部的下端伸入所述内层罐体内,所述压力表设于所述外层罐体上;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上设有第一出氮阀,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液氮瓶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真空层中;所述支管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连通,所述支管的另一端设于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的支管为一路,所述支管设于所述真空层的上部;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上设有第二出氮阀,所述第二出氮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氮瓶和所述真空层的下部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罐本体、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氮管路的数量均为两件以上,所述油罐本体与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一一对应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相互连通的回收管路和氮气回收仓,所述回收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层连通,所述回收管路上设有回收阀;所述回收管路与所述油罐本体的连接处设于所述外层罐体的左部,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与所述外层罐体的连接处设于所述油罐本体的右部;所述油罐本体上还设有泄气阀,所述泄气阀靠近所述第一出氮管路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件以上左右排列的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设有弧形安装槽,所述油罐本体与所述弧形安装槽连接;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柱,所述支座通过所述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柱上或所述支座上连接有下安装板和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上铰接有前安装臂和后安装臂,所述前安装臂和所述后安装臂之间形成有环形安装孔,所述前安装臂与所述后安装臂之间通过螺栓可调节连接,所述下安装板的上侧、所述前安装臂和所述后安装臂的内侧均设有橡胶垫;所述液氮瓶设于所述下安装板上,所述液氮瓶的上部设于所述安装孔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计电连接,所述出氮阀为电磁阀,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计的压力读数控制所述第一出氮阀和所述第二出氮阀的启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压力计的读数过高或发现油罐本体冒罐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第一出氮阀,氮气经主管和支管进入真空通道内,内层罐体上部首先被冷却,能够将有限的氮气集中用于在冷却油罐本体的上部,起到迅速降低内层罐体上部的石油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作用,阻止冒罐现象发生;然后再打开第二出氮阀,对油罐本体的下部进行冷却,起到降低油罐本体整体温度的效果。本技术的好处在于冷却作用较为均匀,能够防止油罐本体下部大分子量的石油成分凝结在内层罐体的内壁上;另外本技术还具有适用于应急时使用,降压效果快的好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利一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利一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利二的示意图。图中:1-油罐本体,11-内层罐体,12-外层罐体,13-加强筋,14-压力计,15-泄气阀,16-真空层,2-液氮瓶,21-第一出氮管路,211-主管,212-支管,213-第一出氮阀,22-第二出氮管路,221-第二出氮阀,23-回收管路,24-氮气回收仓,3-支座,4-连接柱,5-下安装板,6-上安装板,7-前安装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创造作详细说明。如图1-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具体地:一种石油储罐,包括油罐本体1、液氮瓶2、第一出氮管路21和第二出氮管路22;油罐本体1包括内层罐体11、外层罐体12、加强筋13和压力计14;内层罐体11与外层罐体12之间设有真空层16,加强筋13设于真空层16内,加强筋13与内层罐体11和外层罐体12均连接,加强筋13横向设置,加强筋13的数量为两件以上,加强筋13绕内层罐体11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相邻的加强筋13之间形成有真空通道;压力计14包括相互连接的探测部和压力表,探测部的下端伸入内层罐体11内,压力表设于外层罐体12上;第一出氮管路21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211和支管212,主管211上设有第一出氮阀213,主管211的一端与液氮瓶2连接,主管211的另一端伸入到真空层16中;支管21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支管212的一端与主管211连通,支管212的另一端设于真空通道内,一个真空通道内的支管212为一路,支管212设于真空层16的上部;第二出氮管路22上设有第二出氮阀221,第二出氮管路22的两端分别与液氮瓶2和真空层16的下部连通。当内层罐体11内的压强过高,石油气或石油液体会从油罐本体1顶部的泄压阀等处向外冒,称为冒罐现象。当压力计14的读数过高或发现油罐本体1冒罐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第一出氮阀213,氮气经主管211和支管212进入真空通道内,内层罐体11上部首先被冷却,能够将有限的氮气集中用于在冷却油罐本体1的上部,起到迅速降低内层罐体11上部的石油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作用,阻止冒罐现象发生;然后再打开第二出氮阀221,对油罐本体1的下部进行冷却,起到降低油罐本体1整体温度的效果。本技术的好处在于,适用于应急时使用,降压效果快,冷却作用较为均匀,能够防止油罐本体1下部大分子量的石油成分凝结在内层罐体11的内壁上。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相互连通的回收管路23和氮气回收仓24,回收管路23的一端与真空层16连通,回收管路23上设有回收阀;回收管路23与油罐本体1的连接处设于外层罐体12的左部,第一出氮管路21和第二出氮管路22与外层罐体12的连接处设于油罐本体1的右部;油罐本体1上还设有泄气阀15,泄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油储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罐本体、液氮瓶、第一出氮管路和第二出氮管路;/n所述油罐本体包括内层罐体、外层罐体、加强筋和压力计;所述内层罐体与所述外层罐体之间设有真空层,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真空层内,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内层罐体和所述外层罐体均连接,所述加强筋横向设置,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件以上,所述加强筋绕所述内层罐体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相邻的加强筋之间形成有真空通道;所述压力计包括相互连接的探测部和压力表,所述探测部的下端伸入所述内层罐体内,所述压力表设于所述外层罐体上;/n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上设有第一出氮阀,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液氮瓶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真空层中;所述支管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连通,所述支管的另一端设于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的支管为一路,所述支管设于所述真空层的上部;/n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上设有第二出氮阀,所述第二出氮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氮瓶和所述真空层的下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油储罐,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罐本体、液氮瓶、第一出氮管路和第二出氮管路;
所述油罐本体包括内层罐体、外层罐体、加强筋和压力计;所述内层罐体与所述外层罐体之间设有真空层,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真空层内,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内层罐体和所述外层罐体均连接,所述加强筋横向设置,所述加强筋的数量为两件以上,所述加强筋绕所述内层罐体的中心轴线环形阵列,相邻的加强筋之间形成有真空通道;所述压力计包括相互连接的探测部和压力表,所述探测部的下端伸入所述内层罐体内,所述压力表设于所述外层罐体上;
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上设有第一出氮阀,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液氮瓶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真空层中;所述支管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连通,所述支管的另一端设于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相邻的两片加强筋之间的支管为一路,所述支管设于所述真空层的上部;
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上设有第二出氮阀,所述第二出氮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氮瓶和所述真空层的下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油储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罐本体、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氮管路的数量均为两件以上,所述油罐本体与所述第一出氮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氮管路一一对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颖王金玺
申请(专利权)人:榆林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