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328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0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属于清洗工具技术领域,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下方设置有杆体,所述杆体的下方设置有刷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杆体与刷头间通过插接孔实现连接,插拔拆装方便,各种规格的刷头即插即用,可以对各类规格的烧瓶等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用器皿进行洗刷操作,同时刷头采用两块三角形海绵组合,在海绵刷外套设有外套网,网状物可以起到固定海绵刷并利用网状物表面粗糙的特点,与球形海绵刷结合达到粗糙与柔软适中的效果,对三角烧瓶、圆底烧瓶等玻璃容器内的各种污渍进行有效洗刷,彻底杜绝了传统的软毛刷刷不净烧瓶且从烧瓶内拔出时迸溅清洗剂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
本技术属于清洗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
技术介绍
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已经在水产育苗及水产养殖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生产单位都在进行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的工厂化培养,在大规模培养生产过程中,藻种及菌种的一级培养一般都普遍会用到5L规格的三角烧瓶,在每批一级藻种或菌种培养完成并进行二级接种培养过程后,就必须对三角烧瓶进行洗刷操作。但以往在对三角烧瓶等器具进行洗刷的过程中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传统的各类毛刷往往不能有效地对烧瓶内部进行完全无死角的洗刷,特别是对于各种规格的三角烧瓶底部进行洗刷的过程较为费时、费力且刷不干净,而且在单胞藻及光合细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每次遇到大量需要洗刷的烧瓶时,用传统的毛刷进行刷洗操作就更加费时费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洗烧瓶时往往会用到草酸、氢氧化钠等酸性或碱性腐蚀性的清洗剂,而且毛刷的刷毛较长且韧性较大,当把带有清洗剂的毛刷从烧瓶的瓶口拔出的一瞬间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带有腐蚀性的清洗剂迸溅,对操作人员造成腐蚀性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具有彻底杜绝了传统的软毛刷刷不净烧瓶且从烧瓶内拔出时迸溅清洗剂的弊端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下方设置有杆体,所述杆体的下方设置有刷头,所述刷头包括插接孔、外套网和海绵刷,所述海绵刷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海绵刷间相互连接,两个所述海绵刷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接孔,两个所述插接孔间为连通结构设置,所述杆体插接在两个插接孔内,两个所述海绵刷的外侧均套设有外套网。优选的,两个所述海绵刷的连接位置连接有弹性圈。优选的,所述把手的外侧壁安装有电源开关,所述把手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工作腔体,所述工作腔体的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工作腔体间通过固定环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杆体连接。优选的,所述把手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电源腔体,所述电源腔体的内部放置有电池。优选的,所述杆体包括外杆、螺纹块、螺纹槽、内杆和通孔,所述外杆与电机连接,所述外杆的内部开设有螺纹槽,所述外杆远离电机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螺纹槽成连通结构设置,所述通孔的内部滑动设置有内杆,所述内杆靠近外杆的一端贯穿通孔并延伸至螺纹槽的内部,所述内杆延伸至螺纹槽内部的一端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与螺纹槽螺纹啮合连接,所述内杆远离外杆的一端插接在两个插接孔内。优选的,所述通孔的横截面积小于螺纹槽的横截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杆体与刷头间通过插接孔实现连接,插拔拆装方便,各种规格的刷头即插即用,可以对各类规格的烧瓶等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用器皿进行洗刷操作,同时刷头采用两块三角形海绵组合,在海绵刷外套设有外套网,网状物可以起到固定海绵刷并利用网状物表面粗糙的特点,与球形海绵刷结合达到粗糙与柔软适中的效果,对三角烧瓶、圆底烧瓶等玻璃容器内的各种污渍进行有效洗刷,彻底杜绝了传统的软毛刷刷不净烧瓶且从烧瓶内拔出时迸溅清洗剂的弊端。2、本技术两个海绵刷的中间位置设置弹性圈,能够提高海绵刷与杆体的连接强度,避免海绵刷在洗刷时脱离杆体。3、本技术设置工作腔体、固定环、电机和电源开关,结构间的相互配合,使刷瓶器在使用时可手动操作,也可以打开电源开关进行电动洗刷,省时省力。4、本技术设置电源腔体和电池,结构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独立为电机供电,无需外接电源,提高使用的安全性。5、本技术杆体设置外杆、螺纹槽、螺纹块、通孔和内杆,结构间的相互配合,使杆体具有刷瓶时可延伸以及不刷瓶时可收缩的功能,从而能够对不同规格的烧瓶进行洗刷,同时还能减少不刷瓶时的占地面积,提高刷瓶器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收纳状态的剖视图;图中:1、把手;2、杆体;21、外杆;22、螺纹块;23、螺纹槽;24、内杆;25、通孔;3、刷头;31、插接孔;32、外套网;33、弹性圈;34、海绵刷;4、电源腔体;5、电池;6、固定环;7、电源开关;8、电机;9、工作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包括把手1,把手1的下方设置有杆体2,杆体2的下方设置有刷头3,刷头3包括插接孔31、外套网32和海绵刷34,海绵刷34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海绵刷34间相互连接,两个海绵刷34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接孔31,两个插接孔31间为连通结构设置,杆体2插接在两个插接孔31内,两个海绵刷34的外侧均套设有外套网32。具体的,两个海绵刷34的连接位置连接有弹性圈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提高海绵刷34与杆体2的连接强度,避免海绵刷34在洗刷时脱离杆体2。具体的,把手1的外侧壁安装有电源开关7,把手1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工作腔体9,工作腔体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8,电机8与工作腔体9间通过固定环6连接,电机8的输出端与杆体2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刷瓶器在使用时可手动操作,也可以打开电源开关7进行电动洗刷,省时省力。具体的,把手1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电源腔体4,电源腔体4的内部放置有电池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5为电机8独立供电,无需外接电源,提高使用的安全性。具体的,杆体2包括外杆21、螺纹块22、螺纹槽23、内杆24和通孔25,外杆21与电机8连接,外杆2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槽23,外杆21远离电机8的一端开设有通孔25,通孔25与螺纹槽23成连通结构设置,通孔25的内部滑动设置有内杆24,内杆24靠近外杆21的一端贯穿通孔25并延伸至螺纹槽23的内部,内杆24延伸至螺纹槽23内部的一端连接有螺纹块22,螺纹块22与螺纹槽23螺纹啮合连接,内杆24远离外杆21的一端插接在两个插接孔31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杆体2具有可伸缩的功能,从而能够对不同规格的烧瓶进行洗刷,同时还能减少不刷瓶时的占地面积,提高刷瓶器的实用性。具体的,通孔25的横截面积小于螺纹槽23的横截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通孔25具有限位作用,避免螺纹块22在移动时脱离螺纹槽23内。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洗刷前,根据待洗刷的器皿选择适配的刷头3,将杆体2插接在刷头3的插接孔31中,由弹性圈33进行挤压连接,提高刷头3与杆体2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包括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下方设置有杆体(2),所述杆体(2)的下方设置有刷头(3),所述刷头(3)包括插接孔(31)、外套网(32)和海绵刷(34),所述海绵刷(34)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海绵刷(34)间相互连接,两个所述海绵刷(34)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接孔(31),两个所述插接孔(31)间为连通结构设置,所述杆体(2)插接在两个插接孔(31)内,两个所述海绵刷(34)的外侧均套设有外套网(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包括把手(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下方设置有杆体(2),所述杆体(2)的下方设置有刷头(3),所述刷头(3)包括插接孔(31)、外套网(32)和海绵刷(34),所述海绵刷(34)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海绵刷(34)间相互连接,两个所述海绵刷(34)的内部均开设有插接孔(31),两个所述插接孔(31)间为连通结构设置,所述杆体(2)插接在两个插接孔(31)内,两个所述海绵刷(34)的外侧均套设有外套网(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海绵刷(34)的连接位置连接有弹性圈(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单细胞藻类及光合细菌培养专用刷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的外侧壁安装有电源开关(7),所述把手(1)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工作腔体(9),所述工作腔体(9)的内部设置有电机(8),所述电机(8)与工作腔体(9)间通过固定环(6)连接,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与杆体(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峰车鉴魏东蔡爽爽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乾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