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73025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所述充电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若干为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充电部;所述充电部包括用以承载电池包的承载壁,所述承载壁设置有与电池包相配合的充电接口;以及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部分布在所述支撑部的周围;所述支撑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部相对应的散热单元,以为电池包进行散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多个电池包进行充电,从而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并且,由于充电接口设置在承载电池包的承载壁上,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充电接口与电池包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不会对充电接口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以及具有该充电装置的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用电动工具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甚至,很多用户同时拥有多种电动工具,例如:吹风机、链锯、电钻等等。这些电动工具都配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包。然而,现有的充电器通常只能为单个电池包进行充电,不能同时为多个电池包进行充电,从而使得用户每次用完电动工具后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电池包进行逐一充电。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充电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多个电池包进行充电,从而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并且,由于充电接口设置在承载电池包的承载壁上,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充电接口与电池包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不会对充电接口造成伤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若干为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充电部;所述充电部设置有与电池包相配合的充电接口;以及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部分布在所述支撑部的周围;所述支撑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部相对应的散热单元,以为电池包进行散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与所述底座的高度之比大于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部包括用以对电池包进行限位的围栏;所述围栏的高度与所述底座的高度之比位于0.5至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围栏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自所述支撑部的顶部逐渐延伸至所述围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侧壁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位于8度至14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栏、支撑部共同形成收容电池包的对接腔;所述对接腔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设置有正对所述电池包的第一通风口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充电部之间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用以进风/出风,所述第二通风口用以出风/进风;在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出风/进风方向上,所述支撑部的宽度与所述底座的宽度之比小于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的高度位于4cm至8cm之间。本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电池包以及前述充电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与所述电池包的高度之比位于0.3至0.8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充电装置可以同时为多个电池包进行充电,从而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间,提高了充电效率;并且,由于充电接口设置在承载电池包的承载壁上,从而可以有效保证充电接口与电池包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不会对充电接口造成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充电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充电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充电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充电装置100,用以对电池包进行充电。所述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10、为电池包进行散热的第一散热单元20、位于所述壳体10内的控制单元30以及为所述控制单元30进行散热的第二散热单元40。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底座11以及安装在所述底座11上的支撑部12。所述底座11包括底壁111、与所述底壁111相对设置的顶壁112以及位于所述底壁111和顶壁112之间的侧壁113。所述底壁111、顶壁112以及侧壁113共同围设形成收容腔114,用以收容所述控制单元30以及第二散热单元40。为了不影响所述第二散热单元40对所述控制单元30的散热效果,同时也为了使得所述壳体10不显得粗笨,所述底座11的高度设置为4cm至8cm。优选地,所述底座11的高度为4.5cm至5.5cm。所述底座11还设置有为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充电部115。所述充电部115包括用以承载电池包的承载壁1151、与电池包相配合的充电接口1152以及围栏1153,所述承载壁1151、围栏1153以及支撑部12共同围设形成对接腔1154,以收容电池包。优选地,所述对接腔1154远离所述支撑部12的一端还设置有开口1155,以增强电池包的通风散热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壁1151为所述顶壁112的部分。所述充电接口1152设置在所述承载壁1151上。由于所述充电接口1152设置在所述承载壁1151上,从而可以通过所述电池包的自身重力来有效保证所述充电接口1152与电池包之间电性连接的可靠性,不会因外界的轻微作用力(例如,震动)而致使电池包与充电接口之间出现接触不良。并且,由于电池包的重力完全由所述承载壁1151承担,因此电池包不会对充电接口造成伤害。所述围栏1153用以对电池包进行限位,以避免电池包侧歪,从而对所述充电接口1152造成伤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围栏1153是所述侧壁113向上延伸形成。优选地,所述围栏1153面向所述对接腔1154的一侧还设置有与电池包相配合的导引件1156,以引导电池包顺利插入所述对接腔11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件1156为导引块。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引件1156的结构具有多种多样,例如可以是导槽等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为了使得电池包能够稳当地插入所述对接腔1154,优选地,所述充电部114被设置为;当电池包与所述充电部114对接时,电池包向所述支撑部12倾斜。此时,如图5所示,电池包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所述夹角α位于0°~10°。为了达到前述技术效果,所述承载壁1151倾斜设置,且所述承载壁115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β(如图3所示)。所述夹角β为0°~10°。此时,所述第一侧壁121与所述承载壁1151相交处设置有排水孔116。如此设置,当在雨天使用时,从电池包流至所述对接腔1154内的水流,可以从所述排水孔116排出至所述充电装置100之外,从而避免短路的风险。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所述支撑部12安装在所述底座11的中间,所述若干充电部115分布在所述支撑部12的周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部115的数量为2,并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撑部12的两侧。当所述充电部115的数量大于2时,优选地,所述充电部115构成正多边形。所述支撑部12包括与电池包正对的第一侧壁121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充电部115之间的第二侧壁122。所述第一侧壁121设置有正对电池包的第一通风口1211,所述第二侧壁12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风口1211相对应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充电部115之间的第二通风口1221。所述第一通风口1211用以进风/出风,所述第二通风口1221用以出风/进风。所述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共同围设形成容纳腔123。所述第一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若干为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充电部;所述充电部设置有与电池包配合的充电接口;以及/n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部分布在所述支撑部的周围;所述支撑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部相对应的散热单元,以为电池包进行散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若干为电池包进行充电的充电部;所述充电部设置有与电池包配合的充电接口;以及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充电部分布在所述支撑部的周围;所述支撑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部相对应的散热单元,以为电池包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与所述底座的高度之比大于1.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部包括用以对电池包进行限位的围栏;所述围栏的高度与所述底座的高度之比位于0.5至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围栏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自所述支撑部的顶部逐渐延伸至所述围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侧壁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方向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春桃严安李曦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