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亮南专利>正文

红外线防盗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70884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外线防盗网,由CPU、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驱动器、蜂鸣器、晶振及执行器、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等构成。多对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以1-1相对的方式安装,CPU控制各对间所发射/接收的红外线脉冲射线的编码安全不同,一旦其中任一条射线(抗干扰型为二条相同编码的射线)被物体阻断,则CPU通过蜂鸣器、执行器及电平输出等方式产生报警信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网”间距及夹角可调,“网”线数量可随意增减,“网”的总量可调。具有防范灵敏、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建筑物窗、阳台等部位的防范。(*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外线防盗网本技术涉及家居防盗装置,特别是一种红外线防盗网。普通住宅的窗、阳台、门是建筑物最容易遭受入侵的部位。目前通常采用的防护技术有两大类别。一是机械结构式:金属防盗网以其效果直观,价格低廉的特点,从80年代开始在国内得到迅速的普及。但是由于易受铁枝、钳、千斤顶等工具的破坏,致使其实际防卫效果非常差,而且在外观上给人以铁笼的感观。在安装方式上存在焊点易锈蚀,潜在下坠隐患;封闭式结构严重影响消防安全等缺点,在大城市已逐步开始被淘汰清拆。二是电子感应式防盗器;门磁式感应器是门、窗最可靠的防入侵探测装置,价格较低,有普及应用的基础。但是由于只能在门、窗关闭状态下起防入侵作用,实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特别对于南方地区的建筑,尤其是民宅在夏日夜晚的防范难以发挥其作用。另一种被动式红外线探测器有专门针对门、窗的型号上市,可对门、窗等目标进行防范。但存在价格偏高(一扇门窗就要200-300元)的缺陷,难以普及。另外,尽管现在已发展双鉴、甚至多鉴技术,但还是难以完全避免误报警发生,这一致使弱点从根本上制约了这一类产品的实用价值。另有一种对射式的主动红外线探测器有单束、双束、四束等品种。这类产品虽然有使用可靠的优点,而且价格不很高,但是由于防御面积狭窄,无法覆盖门、窗,所以不能用于门、窗的防盗;加上其工作原理是各束红外线均为同一频率,同一编码的特点,所以要求在红外线接收器全部被遮挡时才产生报警信号。这一特性从根本上排除了用于门窗防范的可能。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对射式主动红外线探测器工作可靠的优点,对其分辨力低下,防御面狭窄的弱点,提出一种能提高对射式主动红外线探测器的分辨力,同时达到增加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对数的目的,使其能构成多条间距可调,网线夹角可变,网线数量可随意增减的红外线防盗网。-->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由CPU、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功率驱动器,电压驱动器、带管状孔固定装置;线槽、蜂鸣器、执行器、晶振、电源和连接线等构成,所说的红外发射器及红外线接收器以1-1相对的方式通过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设置在线槽内,同时该线槽在管状孔出口位置相应开有出孔,使1-1相对的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构成网线的两端;网线的数量与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的数量相等,网线的密度和夹角是通过调整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在线槽内的位置而实现,网线的长度是通过调整两端线槽的相对距离而改变。上述的红外线防盗网,由CPU的I/O口控制红外线发射器与红外线接收器,每对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脉冲射线的编码方式完全不同。上述的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既可以由1个CPU控制,也可以用一个CPU控制红外线发射器,用另一个CPU控制红外线接收器,采用两个CPU控制方式时,两个CPU之间必须进行同步通讯(S、C、L)。上述的CPU除控制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之外,还可通过CPU的I/O口控制蜂鸣器产生警示音,通过CPU的I/O口控制执行器J1、J2,并从CPU的I/O口输出电平信号VOUT。上述的红外线防盗网,采用两个红外线发射器串联或并联,由CPU的一个I/O口驱动,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并联,由CPU的另一个I/O口控制,使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发射同一编码红外脉冲射线,而两个红外线接收器能分别同时收到各自对应的红外脉冲射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比,具有取对射式主动红外线探测器工作可靠的优点,针对现有红外线探测器分辨力低下,防御面狭窄的弱点,设制出能提高对射式主动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对数的目的,构成多条间距可调,网线夹角可变,网线数量可随意增减。从而不仅达到以布控为目的的防盗方式,提高民居的防御功能,而且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与普通铁枝防盗网相比,按每户一阳台两窗户计算,该防盗网是铁枝防盗网30%的成本价,且防盗效果比铁枝防盗网可靠的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说明:图1为本技术安装结构关系图;图2为图1的控制原理图;图3为图2的抗干扰控制原理图;图4为图2的另一实施方案控制原理图;图5为图4的抗干扰控制原理图。如图1、图2所示:由CPU(80C51)、红外线发射器1、红外线接收器2、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线槽8、出孔9、功率驱动器6、电压驱动器7、晶振X、蜂鸣器B1、执行器J1、J2、电源VDD和连接线组成。实施例一:将红外线发射器1和红外线接收器2安装在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内,其发射接收方向对准管状孔,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的管脚焊在电路板4上,电路板用螺丝5固定在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内。按图2的示意完成电路的接线。调节装有红外线发射器1和红外线接收器2的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在线槽4内的位置,使两边的管状出孔相互对准。图2中的CPU可采用Intel 80C51各类现有的CPU产品,如Inter 80系列、ATmel 89系列、KS 86系列、MC68系列、Z8系列、PIC16、17系列、UPD75、78、17系列、TMP47、87系列及C5系列中I/O口的数量及内存符合要求的任一型号均可。利用CPU的I/O口控制功率驱动器6,(本驱动器为公知公用的通用器件)并使四个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编码方式完全不同的红外射线,当对应的四个红外线接收器收到相应编码的红外脉冲射线时,并通过电压驱动器7向CPU传送信号,此时该CPU不产生报警输出信号。一旦有物体挡住任意一条红外线脉冲射线时,CPU立即产生报警输出。CPU的报警输出有利用I/O口驱动蜂鸣器B1产生警示音;有利用I/O口驱动执行器J1、J2,使其产生开路及短路信号;有利用I/O口产生电平输出等形式。其中后两种输出方式可用于与各类防盗报警控制器或执行电器连接。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要全部或部分采用。图4所示的电路,通常用于红外线发射器与红外线接收器距离较远时使用,分别由一个CPU控制红外线发射器,另一个CPU控制红外线接收器。但是这两个CPU之间必须进行同步通讯。-->图3为图2的抗干扰控制原理图,具体结构为两个红外线发射器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图3中只表示为并联方式)由CPU的一个I/O口控制,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并联连接于CPU的一个I/O口。这种连接方式使两个红外线发射器同时发射相同编码的红外脉冲射线,使相对的两个红外线接收器同时收到该红外脉冲射线,形成一条有一定宽度的红外脉冲射线带。物体通过时,如果没有同时阻断两条射线,则CPU不会产生报警输出。在实际使用中,通过调整安装尺寸就可调节红外脉冲射线带的宽度。这种方案通常用于防止蝴蝶、飞蛾、金龟等飞虫类干扰引起的误报警而设置的。图4、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案原理图,其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控制方式及工作原理与图2、图3相同,在此不另作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红外线防盗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CPU、红外线发射器(1)、红外线接收器(2)、功率驱动器(6)、电压驱动器(7)、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线槽(8)、蜂鸣器(B1)、执行器(J)、晶振(X)电源和连接线等构成的红外线防盗网,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红外线发射器(1)及红外线接收器(2)以1-1相对的方式通过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设置在线槽(8)内,同时线槽在管状孔出口位置相应开有出孔(9),使1-1相对的红外线发射器/红外接收器构成网线的两端,网线的数量与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的数量相等,网线的密度和夹角是通过调整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在线槽内的安装位置而实现,网线的长度是通过调整两端线槽的相对距离而改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CPU、红外线发射器(1)、红外线接收器(2)、功率驱动器(6)、电压驱动器(7)、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线槽(8)、蜂鸣器(B1)、执行器(J)、晶振(X)电源和连接线等构成的红外线防盗网,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红外线发射器(1)及红外线接收器(2)以1-1相对的方式通过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3)设置在线槽(8)内,同时线槽在管状孔出口位置相应开有出孔(9),使1-1相对的红外线发射器/红外接收器构成网线的两端,网线的数量与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的数量相等,网线的密度和夹角是通过调整带管状孔的固定装置在线槽内的安装位置而实现,网线的长度是通过调整两端线槽的相对距离而改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防盗网,其特征在于:由CPU(80C51)的I/O口控制红外线发射器(1)与红外接收器(2),每对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脉冲射线的编码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亮南
申请(专利权)人:邱亮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