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9790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及加工方法,主筋有多根且位于桩身内部,均匀竖向排布;所述端板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连接主筋的锁筋孔,端板位于桩身顶部与底部。所述桩身一体成型,包括:第一沉入端,所述第一沉入端位于桩身一端,上下均匀形状;第二沉入端,所述第一沉入端位于桩身另一端,包括锥部与均匀形状部分;桩节,所述桩节有多个,位于第一沉入端、第二沉入端之间,包括锥部与均一部,所述锥部的底部与均一部截面形状相同,锥部向上呈线性缩小,均一部底部与下一个桩节的顶部之间不贴合的部分为主承载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高桩身的抗压性能或抗压性能,从而提高建筑安全性或减少基桩的使用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及其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混凝土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房屋建筑向高层发展,各种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成为当前建设的主导。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工程中某些结构,桩基既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压力,又要承受因为地下水带来的浮力,以及建筑的风阻导致的摇摆对于桩基的拉力,即桩基不仅需要抗压力,还同时需要一定的抗拔力。因此,需同时解决抗压及抗拔问题。现有的混凝土桩,提高抗压抗拔性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通过桩间土挤密、压实的作用提高了桩间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提高摩擦力;通过对地基注浆管进行压力注浆,桩侧及桩端阻力和土层的承载力与变形模量均有相当幅度的提高。以上两种传统方式,对基桩数量、地基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且主要通过摩擦力的方式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桩的抗压抗拔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端板、主筋、桩身,主筋有多根且位于桩身内部,均匀竖向排布;所述端板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连接主筋的锁筋孔,端板位于桩身顶部与底部,/n所述桩身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沉入端(1),所述第一沉入端(1)位于桩身一端,上下均匀形状,/n第二沉入端(2),所述第一沉入端(1)位于桩身另一端,包括锥部(301)与均匀形状部分,/n桩节(3),所述桩节(3)有多个,位于第一沉入端(1)、第二沉入端(2)之间,包括锥部(301)与均一部(302),所述锥部(301)的底部与均一部(302)截面形状相同,锥部(301)向上呈线性缩小,均一部(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包括:端板、主筋、桩身,主筋有多根且位于桩身内部,均匀竖向排布;所述端板的端面上开有多个纵向贯穿的用以连接主筋的锁筋孔,端板位于桩身顶部与底部,
所述桩身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沉入端(1),所述第一沉入端(1)位于桩身一端,上下均匀形状,
第二沉入端(2),所述第一沉入端(1)位于桩身另一端,包括锥部(301)与均匀形状部分,
桩节(3),所述桩节(3)有多个,位于第一沉入端(1)、第二沉入端(2)之间,包括锥部(301)与均一部(302),所述锥部(301)的底部与均一部(302)截面形状相同,锥部(301)向上呈线性缩小,均一部(302)底部与下一个桩节(3)的顶部之间不贴合的部分为主承载面(303);所述均一部(302)的高度比第二沉入端(2)的均匀形状部分高度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结构为以下之一:实心、空心、半空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入端(1)、第二沉入端(2)的均匀形状部分、桩节(3)的均一部(302),三者的截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抗压抗拔的塔式预应力混凝土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宏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高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