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6963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23
本申请属于PDLC调光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括液晶单体50‑70份、染料液晶5‑15份、丙烯酸酯低聚物8‑12份、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5‑8份、丙烯酸酯单体5‑15份、光引发剂0.4‑0.6份、架桥剂0.5‑0.8份和乳化剂3‑4份。本申请制备的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开关液晶转动效率,同时在对折、弯曲或高温下不易变透明,使用电压低,断电下雾度高,通电下雾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申请属于PDLC调光膜
,具体涉及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要求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分辨力,并有大显示容量、能全彩色显示、低电压驱动、低功耗显示等特点,具有可靠性高、长寿命以及薄而轻等优点。其中,PDLC薄膜是一种聚合物分散型液晶薄膜,由电压调节PDLC功能膜的透明度,实现在透明和非透明状态之间的变换,具有智能调光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应用前景无限。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中液晶单体混合物实现PDLC电致变色薄膜的开态和关态。当无外加电压时,膜间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随机,呈现无序状态,入射光线被强烈散射,薄膜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施加了外电压后,液晶微粒的光轴垂直于薄膜表面排列,入射光不会发生散射,薄膜呈透明状。染料液晶实现变色,有颜色变成无色透明。影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性能的主要因素是液晶单体混合物在丙烯酸酯类等成分固化时的状态。而目前的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液晶单体混合物与丙烯酸酯类等成分直接混合,导致液晶单体混合物在丙烯酸酯类等成分固化时的状态是连续相孤岛分布,即一片一片的连续液滴结构。该连续相孤岛分布很难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做成像显示基本要求的像素点,开关液晶转动效率较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申请人认为亟需研发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制备方法,使液晶单体混合物在丙烯酸酯低聚物固化时能形成一个个大小一致的微胶囊,提高开关液晶转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开关液晶转动效率,本申请提供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括液晶单体50-70份、染料液晶5-15份、丙烯酸酯低聚物8-12份、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5-8份、丙烯酸酯单体5-15份、光引发剂0.4-0.6份、架桥剂0.5-0.8份和乳化剂3-4份。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丙烯酸酯低聚物和乳化剂共同作用,在低温放置环境下,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会分相析出,丙烯酸酯低聚物流动到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表面,把析出的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包裹起来,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在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固化收缩过程中形成微胶囊,而不是一片一片的连续液滴结构,微胶囊的形成就能做成像显示基本要求的像素点,从而降低驱动电压,提高开关液晶转动效率。同时,自制的丙烯酸酯低聚物不仅大大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剥离力,还可以调节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溶解度,并调节析出的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微滴分布和直径大小,更利于形成大小一致的微胶囊,还能调节析出的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断电前后的折射率差,从而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开关液晶转动效率,即,断电状态下低透光率、高雾度,通电状态下高透光率、低雾度。此外,染料液晶的加入,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由断电蓝色到通电透明无色可逆性转换,循环次数可达10万次。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低聚物采用无溶剂的辐射固化共聚法制得;所述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制备单体包括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所述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5-3.5):(1.2-1.8):1:(0.4-0.6)。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无溶剂的辐射固化共聚法制得的丙烯酸酯低聚物,控制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5-3.5):(1.2-1.8):1:(0.4-0.6),使丙烯酸酯低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5-20万,活性较高,交联密度较高,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剥离力,且可以降低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粘度,调节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溶解度,有利于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析出,也有利于丙烯酸酯低聚物流动到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表面,从而有利于形成微胶囊,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光学性能。本申请中,所述丙烯酸酯低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5-20万。本申请中,所述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15000。优选的,所述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为脂肪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脂肪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提高了UV胶黏剂的附着力和柔韧性,从而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剥离力。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单体包括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长链丙烯酸酯单体,所述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长链丙烯酸酯单体的质量比为1:(2-3):(1.2-1.6)。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长链丙烯酸酯单体的配合,能更好的调节体系的电压和折射率,进一步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粘结性。优选的,所述长链丙烯酸酯单体的碳原子数为17。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碳原子数为17的长链丙烯酸酯单体,其更有利于与脂肪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共同作用,更利于调节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在断电前后的折射率差,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在断电状态下透光率低、雾度高,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在通电状态下透光率高、雾度低。同时,进一步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粘结性。优选的,所述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包括4-羟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所述4-羟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的质量比为1:(1.5-2.5)。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4-羟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复配,具有活性稀释剂的作用,更好的调节UV胶粘剂在断电前后的折射率差,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在断电状态下透光率低、雾度高,使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在通电状态下透光率高、雾度低。同时,4-羟基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还具有交联作用,4-羟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和架桥剂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UV固化效果,提高了微胶囊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的剥离力。本申请中,所述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包括但不限于美原化学miramerm2101。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为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失水山梨醇三油酸酯使析出的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微滴分布和直径大小更均一,从而更利于调节析出的液晶单体和染料液晶的折射率。本申请中,所述液晶单体包括但不限于双环己烷、反,反-4-(3,4-二氟苯基)-4’-乙烯基联二环己烷、4-(二氟(4-(4-丙基环己基)苯基)甲氧基)-2,3’,4’,5’-四氟联苯、4-乙基-2’,3’-二氟-4”-丙基-1,1’,4’,1’-三联苯、1,3-二氟-5-{[4-(反式-4-丙基环己基)苯基]乙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括液晶单体50-70份、染料液晶5-15份、丙烯酸酯低聚物8-12份、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5-8份、丙烯酸酯单体5-15份、光引发剂0.4-0.6份、架桥剂0.5-0.8份和乳化剂3-4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其制备原料包括液晶单体50-70份、染料液晶5-15份、丙烯酸酯低聚物8-12份、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5-8份、丙烯酸酯单体5-15份、光引发剂0.4-0.6份、架桥剂0.5-0.8份和乳化剂3-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低聚物采用无溶剂的辐射固化共聚法制得;所述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制备单体包括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所述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环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的质量比为(2.5-3.5):(1.2-1.8):1:(0.4-0.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为脂肪酸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单体包括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长链丙烯酸酯单体,所述双酚A型丙烯酸酯单体、羟基丙烯酸酯单体和长链丙烯酸酯单体的质量比为1:(2-3):(1.2-1.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PDLC电致变色薄膜用UV胶黏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宝王新刚周子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撒比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