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致皮肤微针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9074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7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微针基层、孔隙凝胶层及顶层依次叠加固定连接,所述微针基层的底端设有微针阵列,所述微针基层、所述孔隙凝胶层及所述微针阵列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内用于存储缓释药物,所述顶层内能够设置可控收缩层,所述可控收缩层与驱动器连接,所述驱动器电源开启,供所述可控收缩层收缩,所述驱动器电源关闭,供所述可控收缩层恢复初始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固定皮肤,并将药物缓释进皮肤内,结合对皮肤的力学作用,避免皮肤松弛,促进皮肤紧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紧致皮肤微针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
技术介绍
安全、高效、可控地将药物输送到人体组织系统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医疗过程中最常用的输药方式是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口服给药技术中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及肝脏等组织器官,一方面,胃肠道灭活及肝脏“首过效应”会使部分药物代谢掉从而降低其生物利用度;另一方面,部分药物会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限制了口服给药的应用范围,尤其不适用于多胎及蛋白质类药物如胰岛素等的传输。注射给药技术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将尺寸较大的普通针头刺入人体组织会带来不可忽视的疼痛,患者顺应性差,且需专业人员操作。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克服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贴敷在皮肤表面药物直接通过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以实现疾病治疗。角质层是药物经皮透过的主要屏障,所以,涂布在皮肤表面的药物不能充分透过皮肤。,经皮给药的传输介质是皮肤,而皮肤最外厚度为10-20μm,由死亡皮肤细胞组成的角质层会严重阻碍药物的经皮渗透,大分子类药物几乎无法经皮渗透,导致经皮给药存在输药剂量较小,输药效率较低及输药品种有限等缺点。为了提高经皮输药效率并扩充经皮输药的种类,研究人员不断从化学、物理机生物学方面研究经皮输药技术的改进方法,如使用各种促透剂的化学法,采用离子导入、超声导入、电致孔法及微粉超声速喷射等物理方法等,然而上述技术与方法对经皮药物传输效率的提升,作用依然有限。微针具有可以穿刺角质层的优点,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是限制经皮给药技术的关键问题,利用微针将皮肤角质层局部破坏,在皮肤表层短暂形成微米级的药物传输微通道,不仅使经皮给药的传输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还可以显著增加经皮给药的药物种类。此外,因为微针尺寸非常微小,可以只刺破不含神经的皮肤角质层而不触及富含神经和血管的皮肤深层组织,故刺入过程产生的疼痛感和创伤都远小于传统注射给药,从而实现无痛、无创或微创给药。若再结合其他微流体控制系统,微针还可以实现长效可控给药。经过特殊设计后结合相应的微流体控制和分析系统,微针还可以用于人体无痛微量生化采样分析。疫苗接种也是微针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之一,原因在于皮肤中存在的免疫原性细胞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能够固定皮肤,并将药物缓释进皮肤内,并进行周期性刺激皮肤,避免皮肤松弛,促进皮肤紧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微针基层、孔隙凝胶层及顶层依次叠加固定连接,所述微针基层的底端设有微针阵列,所述微针基层、所述孔隙凝胶层及所述微针阵列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内用于存储缓释药物;所述顶层内能够设置可控收缩层,所述可控收缩层为电收缩材质,所述可控收缩层与驱动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开启,供所述可控收缩层收缩,所述驱动器关闭,所述可控收缩层恢复初始状态,此过程中凝胶层及微针基层被一起附带驱动。所述紧致皮肤微针贴,其中:所述可控收缩层所述驱动器开启,所述可控收缩层向内收缩变小,所述驱动器关闭,所述可控收缩层(4)恢复初始状态,此过程中凝胶层及微针基层被一起附带驱动,驱动方式为电驱动、气压及负压驱动。所述紧致皮肤微针贴,其中:所述微针阵列供刺入皮肤,通过所述可降解凝胶的降解反应,将药物缓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固定皮肤,并将药物缓释进皮肤内,避免皮肤松弛,促进皮肤紧致。附图说明图1为紧致皮肤微针贴的结构图。图2为紧致皮肤微针贴的顶层连接电源的结构图。图3为紧致皮肤微针贴的可控收缩层的收缩状态结构图。图4为紧致皮肤微针贴的可控收缩层的恢复初始状态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微针基层;2-孔隙凝胶层;3-顶层;4-可控收缩层;5-微针阵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微针基层1、孔隙凝胶层2及顶层3依次叠加固定连接,所述微针基层1的底端设有微针阵列5,所述微针基层1、所述孔隙凝胶层2及所述微针阵列5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2内用于存储缓释药物,所述微针阵列5供刺入皮肤,通过所述可降解凝胶的降解反应,将药物缓释。所述顶层3内能够设置可控收缩层4,所述可控收缩层4为电收缩材质,所述可控收缩层4与驱动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开启,供所述可控收缩层4收缩,所述驱动器关闭,所述可控收缩层4恢复初始状态,此过程中凝胶层及微针基层被一起附带驱动,驱动方式为电驱动、气压及负压驱动。实施例中所述微针基层1的底端设置所述微针阵列5,所述微针基层1、所述孔隙凝胶层2及所述微针阵列5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2内用于存储更多的所需缓释药物,所述微针阵列5在刺入皮肤并固定,通过所述可降解凝胶的降解过程中,将药物缓释到皮肤的深层组织。所述可降解凝胶的弹性比较大,容易造成长时间扩展,产生松弛,于是在所述顶层3内能够设置所述可控收缩层4,所述可控收缩层4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电源开启时,所述可控收缩层4向圆心处收缩,所述电源关闭时,所述可控收缩层4恢复初始状态,所述可控收缩层4利用所述可控收缩层4为电收缩材质的特性,通过收缩和恢复初始状态,促进皮肤紧致,避免皮肤松弛。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的所述缓释药物包括,噻吗洛尔、A型肉毒毒素、透明质酸、胶原纤维、维生素C和B族。噻吗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整形美容科主要应用它来治疗新生儿血管瘤,它能够选择性破坏血管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使血管瘤萎缩。当前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局部湿敷噻吗洛尔或者外涂软膏制剂,优点是使用简单,缺点是吸收效率极低,需要长期反复使用。使用可降解微针注射系统之后就可以将药物以低浓度均匀注射入血管瘤瘤体内,促进新生儿血管瘤萎缩吸收。A型肉毒毒素是整形美容外科最常应用的药物,主要作用机理为阻断乙酰胆碱受体的信号传导,这样包括神经肌肉接头、汗腺及皮脂腺就都会受其影响。主要应用于改善上面部动力性皱纹、抑制汗腺及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改善腋臭、多汗症及痤疮)、改善肌肉轮廓(瘦脸、瘦肩及瘦腿)。传统的注射方法在某些位置注射剂量较大时容易出现一些明显的不良反应,比如在额部注射位置过低会出现眉下垂,这样就需要使用微滴注射法,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很难熟练掌握。应用微针装置之后,就能够将不同浓度的肉毒毒素精准的注射入预定区域,达到精准注射的目的,可以应用于下额部皮肤的肉毒毒素注射、中面部抑制皮脂腺功能,改善面部细纹及痤疮,腋窝区域注射改善腋臭和多汗症。透明质酸是重要的天然皮肤保湿因子,能够有效的结合皮肤中的水分子,使皮肤保持水润状态,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当前的方法包括外用面膜、真皮内水光注射等方法,外用面膜透明质酸无法通过皮肤屏障,只能在皮肤表面短时起效,局部水光注射痛感明显。应用新型微针注射技术能够在微痛下将药物精准的注射入需要的皮肤层次,有效改善皮肤水合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微针基层(1)、孔隙凝胶层(2)及顶层(3)依次叠加固定连接,所述微针基层(1)的底端设有微针阵列(5),所述微针基层(1)、所述孔隙凝胶层(2)及所述微针阵列(5)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2)内用于存储缓释药物;/n所述顶层(3)内能够设置可控收缩层(4),所述可控收缩层(4)为电收缩材质,所述可控收缩层(4)与驱动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开启,供所述可控收缩层(4)收缩,所述驱动器关闭,所述可控收缩层(4)恢复初始状态,此过程中凝胶层及微针基层被一起附带驱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致皮肤微针贴,其特征在于:微针基层(1)、孔隙凝胶层(2)及顶层(3)依次叠加固定连接,所述微针基层(1)的底端设有微针阵列(5),所述微针基层(1)、所述孔隙凝胶层(2)及所述微针阵列(5)由可降解凝胶一体成型,所述可降解凝胶内加入缓释药物,所述孔隙凝胶层(2)内用于存储缓释药物;
所述顶层(3)内能够设置可控收缩层(4),所述可控收缩层(4)为电收缩材质,所述可控收缩层(4)与驱动器电连接,所述驱动器开启,供所述可控收缩层(4)收缩,所述驱动器关闭,所述可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玉顾宇灵王涛武欣越庞达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天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