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框条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877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2:13
一种用于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框条,包含沟槽组,用以嵌卡在主壳体的开孔,使框条可拆卸地设置在主壳体的开孔。其中,开孔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开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框条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保护壳组的框条,尤其是关于一种用于手持装置的保护壳组的框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现有的手持装置除通话的功能外,多具有部份消费性电子商品的功能,例如:常见的摄像功能。因此,现有的手持式装置通常配有摄影组件。其中,摄影组件的镜头模块需暴露于手持装置的外部。而当具有镜头模块的手持装置需要装设保护配件时,为了避免影响摄影的功能,此保护配件需有相应的结构。然而,目前相关的保护配件中,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的结构多为基本的开孔,此种结构除对于镜头模块的保护性较低外,亦无其他附加功效。因此,现有的手持装置的保护配件,在结构上仍有相当程度的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升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保护性的保护壳组。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包含主壳体以及框条。主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手持装置;以及开孔,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开设。框条可拆卸地设置在开孔,具有沟槽组,用以在开孔嵌卡主壳体。在部分实施例中,主壳体更具有相应于手持装置的背面的背板,开孔是开设在背板上,沟槽组用以在开孔嵌卡主壳体的背板。在部分实施例中,开孔具有内周面,框条具有相应于内周面的外周面,沟槽组包含:至少一沟槽,形成在外周面,用以在开孔嵌卡主壳体。在部分实施例中,内周面具有第一内周面部分以及相对于第一内周面部分的第二内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相应于第一内周面部分的第一外周面部分以及相应于第二内周面部分的第二外周面部分,至少一沟槽包含第一沟槽以及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在第一外周面部分,包含两个第一凸出部。其中,主壳体嵌卡在第一凸出部之间。第二沟槽形成在第二外周面部分,包含两个第二凸出部。其中,主壳体嵌卡在第二凸出部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开孔在第一内周面部分以及第二内周面部分分别形成第三凸出部以及第四凸出部,第三凸出部嵌卡在第一凸出部之间,第四凸出部嵌卡在第二凸出部之间。在部分实施例中,内周面具有:第三内周面部分,邻接在第一内周面部分及第二内周面部分;以及第四内周面部分,相对于第三内周面部分。外周面具有:第三外周面部分以及第四外周面部分。第三外周面部分具有:第一平坦区,相应于第三内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第四外周面部分具有:第二平坦区,相应于第四内周面部分;以及凸出部,抵接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在部分实施例中,框条更包含垫部,其中,当框条设置在开孔时,垫部朝容置空间凸起。在部分实施例中,垫部相应于框条的环形设置在框条。在部分实施态样中,沟槽组的材料硬度大于垫部的材料硬度。在部分实施例中,垫部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与背板面向容置空间的表面间具有高度差。在部分实施例中,高度差介于0.1毫米及1毫米间。本技术再提供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包含主壳体以及框条。主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用以容置手持装置;以及背板,相应于手持装置的镜头模块开设有开孔。框条可拆卸地设置在开孔,具有:第一框条部分,相应开孔的第一内周面;第二框条部分,相对于第一框条部分,并相应开孔的第二内周面;第三框条部分,相应开孔的第三内周面;以及第四框条部分,相对于第三框条部分,并相应开孔的第四内周面。其中,在开孔的第一截面上,第一框条部分朝第一内周面形成第一沟槽,第一内周面嵌设在第一沟槽的两个凸出部间。在开孔的第二截面上,第三框条部分形成第一L型,第一L型的凸出部自容置空间处抵接背板。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框条部分邻接第三框条部分以及第四框条部分。第二框条部分邻接第三框条部分以及第四框条部分。在第一截面上,第二框条部分朝第二内周面形成第二沟槽,第二内周面嵌设在第二沟槽的两个凸出部间。在第二截面上,第四框条部分形成第二L型,第二L型的凸出部自容置空间处抵接背板。在部分实施例中,开孔在第一内周面形成凸出部,第一内周面的凸出部嵌设在第一沟槽的两个凸出部间,在第一截面上,第一内周面的凸出部的厚度小于背板的厚度。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截面与第二截面交叉,第一截面及第二截面分别与背板的延伸面交叉。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会最佳地理解本技术之例。应注意,各种特征可能未按比例绘制。事实上,可出于论述清楚起见,而任意地增大或减小各种特征之尺寸。图1A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图1B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图1C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图1D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图1E及1F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图2B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图2C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图2D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局部放大图。图2E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正视图。图2F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图2G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正视图。图2H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图2I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图2J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图2K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图3A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立体图。图3B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分解图。图3C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使用示意图。图3D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局部放大图。图3E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主壳体的正视图。图3F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立体图。图3G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正视图。图3H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图3I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框条的剖面图。图3J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图3K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护壳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揭示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所提供之主题的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例或实例。下文描述组件及配置之特定实例以简化本技术。当然,此等组件及配置仅为实例且不意欲为限制性的。在本技术中,在以下描述中提及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上方或上可包括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地形成的实施例,且亦可包括额外特征可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使得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可能不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本技术可在各种实例中重复附图标号及/或字母。此重复是出于简化及清楚之目的,且本身并不指示所论述之各种实施例及/或组态之间的关系。在下文更详细地论述本技术之实施例。然而,应了解,本技术提供可在广泛多种特定情境中体现之许多适用的概念。所论述特定实施例仅为说明性的且并不限制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沟槽组,用以嵌卡在一主壳体的一开孔,使所述框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开孔,其中,所述开孔相应于一手持装置的一镜头模块开设;以及/n一垫部,其中,当所述框条设置在所述开孔时,所述垫部朝所述主壳体的一容置空间凸起。/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23 TW 1091096981.一种手持装置保护壳组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沟槽组,用以嵌卡在一主壳体的一开孔,使所述框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主壳体的所述开孔,其中,所述开孔相应于一手持装置的一镜头模块开设;以及
一垫部,其中,当所述框条设置在所述开孔时,所述垫部朝所述主壳体的一容置空间凸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孔是开设在所述主壳体的一背板上,所述沟槽组用以在所述开孔嵌卡所述主壳体的所述背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孔具有一内周面,所述框条具有相应于所述内周面的一外周面,所述沟槽组包含:
至少一沟槽,形成在所述外周面,用以在所述开孔嵌卡所述主壳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内周面具有一第一内周面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周面部分的一第二内周面部分,所述外周面具有相应于所述第一内周面部分的一第一外周面部分以及相应于所述第二内周面部分的一第二外周面部分,所述至少一沟槽包含:
一第一沟槽,形成在所述第一外周面部分,包含:
两个第一凸出部,其中,所述主壳体嵌卡在所述两个第一凸出部之间;以及
一第二沟槽,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周面部分,包含:
两个第二凸出部,其中,所述主壳体嵌卡在所述两个第二凸出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开孔在所述第一内周面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内周面部分分别形成一第三凸出部以及一第四凸出部,所述第三凸出部嵌卡在所述这些第一凸出部之间,所述第四凸出部嵌卡在所述这些第二凸出部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垫部设置在所述框条上并且相应于所述框条的环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沟槽组的材料硬度大于所述垫部的材料硬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靖夫苏圣哲萧博文林家禾
申请(专利权)人:爱进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