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风扇网罩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7680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之间通过弹性卡扣件卡扣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可活动连接有撬起装置,通过撬起装置的驱动撬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卡扣件,从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脱扣拆卸。还公开了一种风扇网罩组件,包括罩盖式的前网和后网,还包括上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前网为第一物体,后网为第二物体。在后网上通过增加一个滑块结构的限位块,当需要拆卸前网和后网时候,推动滑块撬起卡扣部位,从而大大降低网罩卡扣的脱扣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风扇网罩组件
本技术属于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风扇网罩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落地扇塑料前后网罩固定方式多为卡扣式或旋扣式,而现有的卡扣式固定的网罩只能通过硬拉的方式拆除,容易导致卡扣断裂,旋扣式固定的网罩在拆卸时则需旋转整个前网罩,操作不简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风扇网罩组件,以解决
技术介绍
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风扇网罩组件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之间通过弹性卡扣件卡扣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可活动连接有撬起装置,通过撬起装置的驱动撬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卡扣件,从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脱扣拆卸。进一步的,所述撬起装置为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侧壁上的滑块,通过沿着卡扣件卡接方向运动撬起。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为带周向侧壁的罩盖结构,卡扣件和滑块均安装于罩盖结构的周向侧壁上。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和卡扣件相对面至少一个面为楔形面,通过沿着卡扣件卡接方向反向推动滑块迫使楔形面挤压,从而撬起卡扣件。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连接有限位凸起,且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相互扣合的限位槽。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上还开设有通孔,且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通孔相互扣合的筋条。进一步的,所述通孔、限位凸起、卡扣件均沿着第一物体侧壁错开间距布设。一种风扇网罩组件,包括罩盖式的前网和后网,还包括上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前网为第一物体,后网为第二物体。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包括开设在滑块两侧翼的侧凹槽、开设在滑块中部的中部凹槽、一体成型于滑块面上的扣手位,其中,滑块上的中部凹槽卡进后网的网线筋条上,同时,滑块上的侧凹槽卡进该网线筋条左右两侧的侧网线筋条上,从而使滑块滑动卡接于后网上。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后网上通过增加一个滑块结构的限位块,当需要拆卸前网和后网时候,推动滑块撬起卡扣部位,从而大大降低网罩卡扣的脱扣难度,方便用户拆卸网罩,同时还不需要额外寻找拆卸工具,节省拆卸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前网立体图;图2为图1中A结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结构放大图;图4为图1中C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的后网立体图;图6为图5中D结构放大图;图7为图5中E结构放大图;图8为图5中F结构放大图;图9为后网上滑动卡接的滑块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的前网和后网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图中标号说明:前网1、后网2、滑块3、通孔11、限位凸起12、卡扣件13、筋条21、限位槽22、侧凹槽31、中部凹槽32、扣手位3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理解。如图9和10,设计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之间通过弹性卡扣件13卡扣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当两个壳体卡扣连接后,往往难以脱扣拆卸,需要借助其他撬起工具,或者手动费力掰开卡扣部位,方能脱扣,本设计,在第二壳体上可活动连接有撬起装置,优选撬起装置的端部采用三角斜坡状,滑动撬起装置时候,顶进卡扣位置,通过撬起装置的驱动撬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卡扣件13,从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脱扣拆卸。其中,第一壳体为带周向侧壁的罩盖结构,卡扣件13和滑块3均安装于罩盖结构的周向侧壁上。其中,撬起装置优选为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侧壁上的滑块3,通过沿着卡扣件13卡接方向运动撬起。滑块3和卡扣件13相对面至少一个面为楔形面,通过沿着卡扣件13卡接方向反向推动滑块3迫使楔形面挤压,从而撬起卡扣件13。将上述连接卡扣脱扣方式用在风扇网罩装配中,设计一种风扇网罩组件,但不局限于风扇网罩,或者其他设备的均可以使用,本实施例以风扇网罩为例,其结构主要包括罩盖式的前网1和后网2,还包括上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中,如图1所示的前网1为第一物体,如图5所示的后网2为第二物体。这种装配方式能有效解决卡扣式装配的前后网罩脱扣难的问题,且操作较旋扣式网罩更简便。如图9,其中,滑块3包括开设在滑块3两侧翼的侧凹槽32、开设在滑块3中部的中部凹槽31、一体成型于滑块3面上的扣手位33,其中,滑块3上的中部凹槽31卡进后网2的网线筋条上,同时,滑块3上的侧凹槽32卡进该网线筋条左右两侧的侧网线筋条上,从而使滑块3滑动卡接于后网2上。如图1-9所示,为了提高扣合的稳定性,防止相互转动错位,将前网1上还开设有通孔11,且后网2上开设有与通孔11相互扣合的筋条21。将前网1上还连接有限位凸起12,且后网2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12相互扣合的限位槽22。且通孔11、限位凸起12、卡扣件13均沿着第一物体侧壁错开间距布设,从而保证扣合后的受力均衡。实施方式如下:装配前网1和后网2时,先将滑块3安装到后网2上,如图8和9所示,使后网2上最下端的网线筋条卡进滑块3上的凹槽31,同时该筋条左右两侧的筋条分别卡进滑块3上两侧的凹槽32,使滑块3能固定在后网2上并且可以前后滑动,通过前后滑动实现撬起卡扣,从而完成脱扣。再将前网1与后网2装配在一起,装配时先将后网2上的筋条21对准并使之穿过前网1上的通孔11,再合上前网1,使前网1上若干个沿周圈均匀分布的限位凸起12分别扣进后网2上的对应分布的凹槽22,最终使前网1上的卡扣件13扣在后网2上,完成装配,如图10的整体效果。如图10-11:拆卸前网1时,只需拨动滑块3上位于后网2外侧的扣手位33,使滑块3向左滑动,从而将前网1上的卡扣件13向上顶起,直至脱扣,最后由下至上拉动前网1,使限位凸起12陆续脱扣,完成前网1拆卸。可以理解,本技术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之间通过弹性卡扣件(13)卡扣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n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可活动连接有撬起装置,通过撬起装置的驱动撬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卡扣件(13),从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脱扣拆卸;其中,所述撬起装置为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侧壁上的滑块(3),通过沿着卡扣件(13)卡接方向运动撬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包括相互之间通过弹性卡扣件(13)卡扣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上可活动连接有撬起装置,通过撬起装置的驱动撬起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卡扣件(13),从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脱扣拆卸;其中,所述撬起装置为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侧壁上的滑块(3),通过沿着卡扣件(13)卡接方向运动撬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带周向侧壁的罩盖结构,卡扣件(13)和滑块(3)均安装于罩盖结构的周向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3)和卡扣件(13)相对面至少一个面为楔形面,通过沿着卡扣件(13)卡接方向反向推动滑块(3)迫使楔形面挤压,从而撬起卡扣件(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带速拆结构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连接有限位凸起(12),且第二壳体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12)相互扣合的限位槽(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健兴刘改强王勇张超黄少杰刘建优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