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655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3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压缩机,即使在增加定子或转子的厚度以实现电动部的高输出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大幅度的成本增加,并且可以适当地支承转子的旋转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具备:具备定子(11)、转子(12)及转子(12)的旋转轴(13)的电动部(10);配设于比电动部(10)靠顶侧的旋转压缩机构部(20);从旋转压缩机构部(20)的底侧的端部延伸至电动部(10)侧,并且在比电动部(10)靠顶侧的位置支承旋转轴(13)的第一轴承部(40);以及在比电动部(10)靠底侧的位置支承旋转轴(13)的第二轴承部(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转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目前,例如,作为空调用压缩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旋转压缩机是公知的。旋转压缩机包括具备定子、转子及转子的旋转轴的电动部和由电动部驱动的旋转压缩机构部。另外,电动部及旋转压缩机构部以上下排列的状态配设在筒状的密闭容器内。在此,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部配设于比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容器顶侧。与此相对,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电动部配设于比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容器底侧。另外,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电动部二者均由从旋转压缩机构部的与电动部对置的一侧的端部朝向电动部延伸的一个轴承部支承。即,在两个电动部中,仅旋转轴的与旋转压缩机构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由轴承部支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826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2275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顺便提及,作为电动部所具备的定子及转子,可以举出使用上下层叠的多个电磁钢板的定子及转子。尝试使具备这样的结构的电动部的高输出化(例如,电动部的转矩提高)时,采用通过增加层叠的电磁钢板的数量来增加定子或转子的厚度的方法。但是,在使用该方法的情况下,除非使用更长的轴承部或刚性更高的旋转轴,否则当厚度增加的转子旋转时,无法适当地支承旋转轴。但是,轴承部的长条化或旋转轴的高刚性化会导致电动部的成本增加。另外,随着转子的厚度增加,引起转子及旋转轴相对于旋转中心振动的所谓回旋的可能性增加。其结果是,旋转压缩机的可靠性降低。与此相对,如果增大定子和转子之间的间隙,即使产生转子的回旋也能够避免转子和定子的接触。但是,由于转子和定子之间的间隙增大,从定子传递到转子的磁能随着间隙的距离而相应地衰减,所以转子的旋转性能受损。另外,作为使电动部高输出化的其他方法,可举出将定子、转子扩径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也会导致电动部的成本随着定子及转子的体积增大而相应地增加。除此以外,由于除非增加容器的宽度尺寸,否则无法收容电动部,所以不利于节省旋转压缩机的空间。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创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压缩机,即使增加定子、转子的厚度以实现电动部的高输出,也不会导致大幅度的成本增加,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转子的旋转轴。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压缩机具备:电动部,所述电动部具备定子、转子及所述转子的旋转轴;旋转压缩机构部,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由所述旋转轴驱动;容器,所述容器收容所述电动部和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以使所述电动部配设于比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底侧;第一轴承部,所述第一轴承部从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的底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电动部侧,在比所述电动部靠顶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第二轴承部,所述第二轴承部在比所述电动部靠底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面,由于转子的旋转轴由配设于比电动部靠顶侧的第一轴承部及配设于比电动部靠底侧的第二轴承部两者来支承,所以即使在增加了转子的厚度的情况下,也无需使用长轴承或刚性高的旋转轴。除此以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面,由于电动部配设于比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底侧,所以可以将高重量的电动部配置于容器中央附近。其结果是,与电动部配设于比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容器顶侧的现有旋转压缩机相比,可以降低重心位置,因此可以抑制转子旋转时的振动。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压缩机中,理想的是,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具备:气缸部,所述气缸部内部具备压缩室;辊,所述辊收容于所述压缩室内,并且伴随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沿着所述压缩室的内侧面偏心旋转;叶片,所述叶片与所述辊的外侧面抵接,将所述压缩室划分为低压室和高压室;插槽部,所述插槽部从所述压缩室朝向所述气缸部的径向外侧延伸设置,供所述叶片插入;以及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安装于所述气缸部的顶侧的端面,所述旋转轴具备沿着轴向形成的第一油流路,所述第一油流路的底侧的端部面对储存在容器底部的润滑油,所述第一油流路的顶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框体对置,所述第一框体具备用于将流经所述第一油流路的油供给到所述插槽部的第二油流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形成于第一框体的第二油流路直接向收容叶片的插槽部供油,所以能够适当地向插槽部供给足量的油,以保持叶片的润滑性。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压缩机中,理想的是,还具备从容器的外部向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供给制冷剂的制冷剂吸入管,所述制冷剂吸入管从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的顶侧与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方面,由于旋转压缩机构部配设于比电动部靠顶侧,所以可以从旋转压缩机构部的顶侧连接制冷剂吸入管。其结果是,在旋转压缩机构部中,可以缩短与制冷剂吸入管的连接部位和压缩室之间的距离,可以将制冷剂高效地送入压缩室。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压缩机,即使在增加定子、转子的厚度以实现电动部的高输出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大幅度的成本增加,并且能够适当地支承转子的旋转轴。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的垂直剖视图。图2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的主要部分放大的局部垂直剖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在此,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1的垂直剖视图(用图3所示的剖面指示线AOB垂直地剖切旋转压缩机1时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1具备电动部10和旋转压缩机构部20。电动部10及旋转压缩机构部20收容于具备容器本体部31和盖部32的钢板制的密闭容器30中。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旋转压缩机1是立式,但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的旋转压缩机也可以应用于卧式旋转压缩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部10是具备定子11、转子12及转子12的旋转轴13的无刷直流电动机。在此,定子11具备层叠体11a和定子线圈11b,该层叠体11a是将内侧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空间区域的俯视时为圆圈形状的多个电磁钢板在高度方向上层叠而成,该定子线圈11b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装在层叠体11a所具备的齿部。定子线圈11b与安装于容器30的盖部32的端子33电连接。当从端子33向定子线圈11b供电时,电流流过定子线圈11b。由此,生成作用于转子12的旋转磁场,转子12旋转。转子12具备层叠体12a和永磁体,该层叠体12a是将俯视时为大致圆形的多个电磁钢板在高度方向上层叠而成,该永磁体设置于层叠体12a内。转子12的层叠体12a配设在形成于定子11的内侧的圆柱状的空间区域内。这时,在定子11的齿部内端和转子12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此外,在转子12的中央形成有在高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2b。旋转轴13插嵌到贯通孔12b中,以支承转子12。接着,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压缩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压缩机,其中,具备:/n电动部,所述电动部具备定子、转子及所述转子的旋转轴;/n旋转压缩机构部,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由所述旋转轴驱动;/n容器,所述容器收容所述电动部和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以使所述电动部配设于比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底侧;/n第一轴承部,所述第一轴承部从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的底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电动部侧,在比所述电动部靠顶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n第二轴承部,所述第二轴承部在比所述电动部靠底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213 JP 2020-0223161.一种旋转压缩机,其中,具备:
电动部,所述电动部具备定子、转子及所述转子的旋转轴;
旋转压缩机构部,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由所述旋转轴驱动;
容器,所述容器收容所述电动部和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以使所述电动部配设于比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靠底侧;
第一轴承部,所述第一轴承部从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的底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电动部侧,在比所述电动部靠顶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
第二轴承部,所述第二轴承部在比所述电动部靠底侧的位置支承所述旋转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压缩机,其中,
所述旋转压缩机构部具备:
气缸部,所述气缸部内部具备压缩室;
辊,所述辊收容于所述压缩室内,并且伴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刚弘斋藤隆泰比留间义明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中航机电三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