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6421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管换热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机构、进气机构,以及设置在换热机构上的余热回收机构,换热机构的一侧安装有进气机构;余热回收机构包括顶板、热管、调节组件、余热吸收器、输送管和预热套,顶板安装于换热机构的顶表面,热管安装于顶板顶表面的中心处,顶板的顶表面安装有四个调节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换热机构内部的余热通过热管进行回收利用,通过余热吸收器将余热集中,然后通过输送管将余热对预热套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处理,使得进入换热机构内部的气体得到更好的预热效果,能有效的确保换热机构内部的热量得到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热管换热
,具体为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热管的超导热性以及等温性使它成为航空航天技术中控制温度的理想工具,热管换热器由于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压力损失小、有利于控制露点腐蚀等优点,热管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壳内工质的蒸发与凝结来传递热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冷热两侧的传热面积可任意改变、可远距离传热、可控制温度等一系列优点。缺点是抗氧化、耐高温性能较差。此缺点可以通过在前部安装一套陶瓷换热器来予以解决,陶瓷换热器较好地解决了耐高温、耐腐蚀的难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炼油、锅炉、陶瓷、交通、轻纺、机械等行业中,作为废热回收和工艺过程中热能利用的节能设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热管内蒸发段工质受热后将沸腾或蒸发,吸收外部热源热量,产生汽化潜热,由液体变为蒸汽,产生的蒸汽在管内一定压差的作用下,流到冷凝段,蒸汽遇冷壁面及外部冷源,凝结成液体,同时放出汽化潜热,并通过管壁传给外部冷源,冷凝液靠重力(或吸液芯)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再次蒸发。如此往复,实现对外部冷热两种介质的热量传递与交换。目前的换热器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换热器内部的热量会出现流失的现象,进而导致热量出现损耗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采用热管技术,将换热器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具有节约能源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换热器内部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的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机构、进气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构上的余热回收机构,所述换热机构的一侧安装有所述进气机构;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顶板、热管、调节组件、余热吸收器、输送管和预热套,所述顶板安装于所述换热机构的顶表面,所述热管安装于所述顶板顶表面的中心处,所述顶板的顶表面安装有四个所述调节组件,且四个所述调节组件环设在所述热管的外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组件的顶端均与所述余热吸收器的底表面相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器的顶表面安装有所述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远离所述余热吸收器的一端安装有所述预热套,所述预热套安装在所述进气机构上。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中空套、第一伸缩杆、滑块、螺纹杆、第二螺纹套、第二伸缩杆、第三螺纹套、第二滑块和卡块,所述中空套的前端面竖向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套接在所述中空套的底端,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底端与所述顶板的顶表面相连接,所述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伸缩杆前端面的顶部,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端活动套接有所述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所述第二螺纹套,所述第二螺纹套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伸缩杆的顶表面相接触,所述螺纹杆的顶端活动套接有所述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的顶端穿设出所述中空套的顶表面,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所述第三螺纹套,所述第三螺纹套的顶表面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底表面相接触,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前端面安装有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卡块安装于所述第二伸缩杆的顶端,所述卡块的顶表面与所述余热吸收器的底表面相连接。优选的,所述进气机构包括第一进气管、磁吸组件、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安装于所述换热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进气管远离所述换热机构的一端安装有所述磁吸组件,所述磁吸组件远离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侧安装有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外表面套接有所述预热套。优选的,所述磁吸组件包括正极磁吸块和负极磁吸块,所述正极磁吸块安装于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一端,所述负极磁吸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正极磁吸块与所述负极磁吸块磁吸连接。优选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器壳体、换热翅片、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所述换热器壳体的顶表面与所述顶板的底表面相连接,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内腔安装有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一侧安装有所述第一连接套,所述换热器壳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一侧安装有所述第二连接套。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套远离所述换热机构的一侧连接有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一出气管远离所述换热机构的一端通过所述磁吸组件连接有第二出气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余热回收机构的设置,换热机构内部的换热翅片进行换热处理并通过第一出气管和第二出气管排出,同时将换热机构内部的余热通过热管进行回收利用,通过余热吸收器将余热集中,然后通过输送管将余热对预热套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处理,使得进入换热机构内部的气体得到更好的预热效果,能有效的确保换热机构内部的热量得到回收利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换热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磁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换热机构;101、换热器壳体;102、换热翅片;103、第一连接套;104、第二连接套;2、第一进气管;3、磁吸组件;301、正极磁吸块;302、负极磁吸块;4、第二进气管;5、第一出气管;6、第二出气管;7、顶板;8、热管;9、调节组件;901、中空套;902、第一伸缩杆;903、滑块;904、螺纹杆;905、第二螺纹套;906、第二伸缩杆;907、第三螺纹套;908、第二滑块;909、卡块;10、余热吸收器;11、输送管;12、预热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4,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机构1、进气机构、以及固定安装在换热机构1上的余热回收机构,换热机构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进气机构;余热回收机构包括顶板7、热管8、调节组件9、余热吸收器10、输送管11和预热套12,顶板7固定安装于换热机构1的顶表面,热管8固定安装于顶板7顶表面的中心处,顶板7的顶表面固定安装有四个调节组件9,且四个调节组件9环设在热管8的外侧壁,四个调节组件9的顶端均与余热吸收器10的底表面相连接,余热吸收器10的顶表面固定安装有输送管11,输送管11远离余热吸收器10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预热套12,预热套12固定套接在进气机构上。其中,调节组件9包括中空套901、第一伸缩杆902、滑块903、螺纹杆904、第二螺纹套905、第二伸缩杆906、第三螺纹套907、第二滑块908和卡块909,中空套901的前端面竖向开设有滑槽,第一伸缩杆902活动套接在中空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机构(1)、进气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构(1)上的余热回收机构,所述换热机构(1)的一侧安装有所述进气机构;/n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顶板(7)、热管(8)、调节组件(9)、余热吸收器(10)、输送管(11)和预热套(12),所述顶板(7)安装于所述换热机构(1)的顶表面,所述热管(8)安装于所述顶板(7)顶表面的中心处,所述顶板(7)的顶表面安装有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且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环设在所述热管(8)的外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的顶端均与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底表面相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顶表面安装有所述输送管(11),所述输送管(11)远离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一端安装有所述预热套(12),所述预热套(12)安装在所述进气机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机构(1)、进气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换热机构(1)上的余热回收机构,所述换热机构(1)的一侧安装有所述进气机构;
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顶板(7)、热管(8)、调节组件(9)、余热吸收器(10)、输送管(11)和预热套(12),所述顶板(7)安装于所述换热机构(1)的顶表面,所述热管(8)安装于所述顶板(7)顶表面的中心处,所述顶板(7)的顶表面安装有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且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环设在所述热管(8)的外侧壁,四个所述调节组件(9)的顶端均与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底表面相连接,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顶表面安装有所述输送管(11),所述输送管(11)远离所述余热吸收器(10)的一端安装有所述预热套(12),所述预热套(12)安装在所述进气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9)包括中空套(901)、第一伸缩杆(902)、滑块(903)、螺纹杆(904)、第二螺纹套(905)、第二伸缩杆(906)、第三螺纹套(907)、第二滑块(908)和卡块(909),所述中空套(901)的前端面竖向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902)套接在所述中空套(901)的底端,所述第一伸缩杆(902)的底端与所述顶板(7)的顶表面相连接,所述滑块(903)安装于所述第一伸缩杆(902)前端面的顶部,所述滑块(903)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第一伸缩杆(902)的顶端活动套接有所述螺纹杆(904),所述螺纹杆(904)的外表面套接有所述第二螺纹套(905),所述第二螺纹套(905)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一伸缩杆(902)的顶表面相接触,所述螺纹杆(904)的顶端活动套接有所述第二伸缩杆(906),所述第二伸缩杆(906)的顶端穿设出所述中空套(901)的顶表面,所述螺纹杆(904)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所述第三螺纹套(907),所述第三螺纹套(907)的顶表面与所述第二伸缩杆(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岗
申请(专利权)人:奥波环境新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