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40439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光二极管领域的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包括安装壳,安装壳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防尘盖,防尘盖通过螺栓与安装壳可拆卸连接,安装壳内安装有延伸至其外部的第一散热机构,安装壳内安装有电子芯片,电子芯片与第一散热机构相连,防尘盖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一个卡块,两个卡块之间安装有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通过导线与电子芯片相连,安装壳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灰尘吸附板,电子芯片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第二散热机构,第二散热机构延伸至安装壳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散热性好,除尘性好,具有防静电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
本技术涉及发光二极管领域,具体是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简称为LED。由含镓、砷、磷、氮等化合物制成。在半导体照明装置中,通常采用高功率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当在发光二极管中通以电流时,电子与空穴会直接复合,从而释放能量发光,其具有功耗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照明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目前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有很大比重转化为热能,故LED芯片上的功率密度很大,导致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半导体照明装置为了防止静电对LED芯片产生损坏大多将其密封起来,但是密封后LED芯片上的热量散发较慢,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其损坏,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散热性好,除尘性好,具有防静电功能的电发光二极管,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满足当前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包括安装壳,所述安装壳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防尘盖,所述防尘盖通过螺栓与安装壳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壳内安装有延伸至其外部的第一散热机构,所述安装壳内安装有电子芯片,所述电子芯片与第一散热机构相连,所述防尘盖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一个卡块,两个所述卡块之间安装有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导线与电子芯片相连,所述安装壳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灰尘吸附板,所述电子芯片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第二散热机构,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延伸至安装壳的外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尘盖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包括:吸热板、立板、导杆、散热球和支撑杆,所述吸热板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与电子芯片相连,所述吸热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立板,每个所述立板上均安装有多个延伸至安装壳外部的导杆,每个所述导杆的端部均焊接有一个散热球。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热板、立板、导杆、散热球和支撑杆均采用铜制成。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包括:导风管、通风口和吸热壳体,所述导风管延伸至安装壳的外部,所述导风管上设置有多个吸热壳体,所述吸热壳体与电子芯片相贴合,所述导风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通风口。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灰尘吸附板采用活性炭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抗静电发光二极管,使用时,当电子芯片发热时,通过导杆将热量传递给吸热板,通过吸热板把热量传递给立板,通过立板上的导杆把热量传递到安装壳的外部,通过散热球的球形设计扩大其表面积,使其与空气接触更充分,加快热量的散发,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空气经过通风口进入到导风管内,通过吸热壳体对电子芯片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再由导风管内的空气将热量带走,有利于提高散热性;通过灰尘吸附板对进入到安装壳内的灰尘进行吸附,防止灰尘中的带电粒子产生静电,对电子芯片造成损坏。综上所述,本技术散热性好,除尘性好,具有防静电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中A-A向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散热机构的部分立体视图。图中:1-安装壳,2-电子芯片,3-第一散热机构,301-吸热板,302-立板,303-导杆,304-散热球,305-支撑杆,4-防尘盖,5-螺栓,6-卡块,7-发光二极管,8-导线,9-灰尘吸附板,10-第二散热机构,101-导风管,102-通风口,103-吸热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包括安装壳1,所述安装壳1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防尘盖4,所述防尘盖4通过螺栓5与安装壳1可拆卸连接,所述防尘盖4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延伸至其外部的第一散热机构3,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电子芯片2,所述电子芯片2与第一散热机构3相连,所述第一散热机构3包括:吸热板301、立板302、导杆303、散热球304和支撑杆305,所述吸热板301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杆305,所述支撑杆305与电子芯片2相连,所述吸热板30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立板302,每个所述立板302上均安装有多个延伸至安装壳1外部的导杆303,每个所述导杆303的端部均焊接有一个散热球304,所述吸热板301、立板302、导杆303、散热球304和支撑杆305均采用铜制成,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所述防尘盖4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一个卡块6,两个所述卡块6之间安装有发光二极管7,所述发光二极管7通过导线8与电子芯片2相连,所述安装壳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灰尘吸附板9,所述灰尘吸附板9采用活性炭制成,所述导杆303贯穿灰尘吸附板9,所述电子芯片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第二散热机构10,所述第二散热机构10延伸至安装壳1的外部,所述第二散热机构10包括:导风管101、通风口102和吸热壳体103,所述导风管101延伸至安装壳1的外部,所述导风管101上设置有多个吸热壳体103,所述吸热壳体103与电子芯片2相贴合,所述导风管1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通风口102。使用时,当电子芯片2发热时,通过导杆303将热量传递给吸热板301,通过吸热板301把热量传递给立板302,通过立板302上的导杆303把热量传递到安装壳1的外部,通过散热球304的球形设计扩大其表面积,使其与空气接触更充分,加快热量的散发,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空气经过通风口102进入到导风管101内,通过吸热壳体103对电子芯片2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再由导风管101内的空气将热量带走,有利于提高散热性;通过灰尘吸附板9对进入到安装壳1内的灰尘进行吸附,防止灰尘中的带电粒子产生静电,对电子芯片2造成损坏。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该抗静电发光二极管,使用时,当电子芯片2发热时,通过导杆303将热量传递给吸热板301,通过吸热板301把热量传递给立板302,通过立板302上的导杆303把热量传递到安装壳1的外部,通过散热球304的球形设计扩大其表面积,使其与空气接触更充分,加快热量的散发,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空气经过通风口102进入到导风管101内,通过吸热壳体103对电子芯片2上的热量进行吸收,再由导风管101内的空气将热量带走,有利于提高散热性;通过灰尘吸附板9对进入到安装壳1内的灰尘进行吸附,防止灰尘中的带电粒子产生静电,对电子芯片2造成损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包括安装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1)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防尘盖(4),所述防尘盖(4)通过螺栓(5)与安装壳(1)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延伸至其外部的第一散热机构(3),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电子芯片(2),所述电子芯片(2)与第一散热机构(3)相连,所述防尘盖(4)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一个卡块(6),两个所述卡块(6)之间安装有发光二极管(7),所述发光二极管(7)通过导线(8)与电子芯片(2)相连,所述安装壳(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灰尘吸附板(9),所述电子芯片(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第二散热机构(10),所述第二散热机构(10)延伸至安装壳(1)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包括安装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1)的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防尘盖(4),所述防尘盖(4)通过螺栓(5)与安装壳(1)可拆卸连接,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延伸至其外部的第一散热机构(3),所述安装壳(1)内安装有电子芯片(2),所述电子芯片(2)与第一散热机构(3)相连,所述防尘盖(4)的底部左右两侧对称安装有一个卡块(6),两个所述卡块(6)之间安装有发光二极管(7),所述发光二极管(7)通过导线(8)与电子芯片(2)相连,所述安装壳(1)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灰尘吸附板(9),所述电子芯片(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第二散热机构(10),所述第二散热机构(10)延伸至安装壳(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4)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机构(3)包括:吸热板(301)、立板(302)、导杆(303)、散热球(304)和支撑杆(3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春发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