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3439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包括水解酸化池本体,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水解酸化反应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水解酸化反应池本体内壁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搅拌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该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将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和沉淀池合建,在水解酸化反应区内实现污水、污泥的混合反应及泥水分离于一体,无需再设置单独的沉淀池即可在水解酸化反应区内部实现自沉淀,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为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尤其是污水厌氧生物处理领域,将厌氧生物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利用厌氧或兼性菌在水解和酸化阶段的作用,将污水中悬浮性有机固体和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和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小分子有机物再在酸化菌作用下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工业废水处理领域,水解酸化应用尤其广泛,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厌氧处理的前期阶段,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条件的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含有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的条件下,利用水解菌、酸化菌将水中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解酸化反应器分为升流式水解酸化反应器、复合式水解酸化反应器和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反应器三种类型;其中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反应器,因其内部设置机械搅拌装置使污水与污泥完全混合,充分接触,从而最大功效的发挥水解酸化池内兼性微生物的作用,三者之中理论上其生物反应最为彻底,有机物去除效率最大,处理效果最好。但因其后端要设置单独的沉淀池,在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靠污泥泵将污泥再回流至水解酸化池内,无形中增大了污水处理区域的占地面积,增加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也增加了后期的日常运行费用,限制了该类型的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亟需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用来解决以往的水解酸化系统因其后端要设置单独的沉淀池,在沉淀池内进行泥水分离,靠污泥泵将污泥再回流至水解酸化池内,无形中增大了污水处理区域的占地面积,增加了工程的土建投资和设备投资,也增加了后期的日常运行费用,限制了该类型的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本体,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水解酸化反应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水解酸化池本体内壁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搅拌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所述排泥泵的一端设置有抽泥管,所述排泥泵远离抽泥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泥管,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回流斜坡,所述回流斜坡与隔板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回流缝。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隔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水解酸化池本体内壁底部的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设置两个沉淀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堰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出水堰分别设置于水解酸化池本体顶部的两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反应并沉淀后得出的出水上清液通过出水堰进入后续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且所述抽泥管远离排泥泵的一端与排泥口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当水解酸化反应区内的污泥浓度超过一定值,需要外排污泥时,开启排泥泵,将多余的剩余污泥排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流斜坡与水解酸化池本体内壁的底部的水平夹角为五十五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回流斜坡,使其与隔板之间形成的回流缝,使得污泥能够通过回流缝直接沉淀到水解酸化反应区内,并与混合液再次进行混合反应,既加大了水解酸化池内部的污泥浓度,增加水解酸化系统的处理效率,又缩小了水解酸化池的总体水力停留时间,还无需单独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从而使得该装置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工作效率,而且有效的减少了其占地面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回流斜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解酸化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回流缝。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该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将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和沉淀池合建,在水解酸化反应区内实现污水、污泥的混合反应及泥水分离于一体,无需再设置单独的沉淀池即可在水解酸化反应区内部实现自沉淀,达到泥水分离的效果,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占地面积。2.该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通过设置回流斜坡,使其与隔板之间形成的回流缝,使得污泥能够通过回流缝直接沉淀到水解酸化反应区内,并与混合液再次进行混合反应,既加大了水解酸化池内部的污泥浓度,增加水解酸化系统的处理效率,又缩小了水解酸化池的总体水力停留时间,还无需单独设置污泥回流系统,无需额外增加污泥泵进行污泥回流,从而使得该装置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工作效率,而且有效的节省了投资费用,进而节省了后期的运行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解酸化池本体、101-水解酸化反应区、102-隔板、103-回流斜坡、2-沉淀区、3-出水堰、4-潜水搅拌机、5-排泥泵、501-抽泥管、502-排泥管、6-回流缝。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本体1,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水解酸化反应区101,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102,隔板102与水解酸化池本体1内壁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区2,沉淀区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3,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搅拌机4,在本实施例中,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横截面可设计为矩形或者圆形。参照图2,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5,排泥泵5的一端设置有抽泥管501,排泥泵5远离抽泥管501的一端设置有排泥管502,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回流斜坡103,回流斜坡103与隔板102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回流缝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回流缝6的设置,使得污泥能够通过回流缝6直接沉淀到水解酸化反应区101内,并与混合液再次进行混合反应,既加大了水解酸化池内部的污泥浓度,增加水解酸化系统的处理效率,又缩小了水解酸化池的总体水力停留时间,还无需单独设置污泥回流系统,无需额外增加污泥泵进行污泥回流,从而使得该装置不仅有效的增强了工作效率,而且有效的节省了投资费用,进而节省了后期的运行费用。隔板10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隔板102分别固定连接于水解酸化池本体1内壁底部的两端。出水堰3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出水堰3分别设置于水解酸化池本体1顶部的两端。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且抽泥管501远离排泥泵5的一端与排泥口固定连接。回流斜坡103与水解酸化池本体1内壁的底部的水平夹角为五十五度。水解酸化池本体1底部的两端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水解酸化反应区(101),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102),所述隔板(102)与水解酸化池本体(1)内壁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区(2),所述沉淀区(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3),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搅拌机(4);/n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5),所述排泥泵(5)的一端设置有抽泥管(501),所述排泥泵(5)远离抽泥管(501)的一端设置有排泥管(502),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回流斜坡(103),所述回流斜坡(103)与隔板(102)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回流缝(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水解酸化反应区(101),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102),所述隔板(102)与水解酸化池本体(1)内壁相邻的一侧设置有沉淀区(2),所述沉淀区(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3),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潜水搅拌机(4);
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泵(5),所述排泥泵(5)的一端设置有抽泥管(501),所述排泥泵(5)远离抽泥管(501)的一端设置有排泥管(502),所述水解酸化池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回流斜坡(103),所述回流斜坡(103)与隔板(102)相邻的一侧设置有回流缝(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沉淀改进型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铁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君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