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光织物、人造革及汽车内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070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10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光织物、人造革及汽车内饰,透光织物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织物层以及连接两个织物层的支撑层,支撑层由连接丝线形成,织物层由织物丝线织成,形成于第一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一网孔,形成于第二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二网孔,第一网孔与相对应的第二网孔面积对正80%到100%;所述连接丝线中至少80%的支撑线部呈I型设置,所述连接丝线的直径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1.1至1.5。该透光织物既能获得较高的透光率又能保证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光织物、人造革及汽车内饰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饰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透光织物、人造革及汽车内饰。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用户的乘坐舒适度,汽车内饰中在表面皮革层内侧设置有海绵层,以获得较柔软的触感,但由于海绵层的弹性差、易变性、透气性差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汽车内饰中采用三维间隔型织物来替代海绵。三维间隔型织物是一种立体织物,其由两个织物层以及由间隔纱形成在两个织物层之间的支撑层组成,三维间隔型织物具有抗压弹性、透气性、吸湿、导湿性以及结构整体性和可成型性等优点。随着人们对于汽车内饰质量及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升,人造革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包覆性材料,越来越多的功能希望被引入到人造革开发过程中,例如使人造革能具备一定的透光能力从而可借助于背景光源来改善车内氛围。目前常用的间隔纱配置为V型、X型、IXI型,由于间隔纱能够与上下两层织物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织物即使受到横向载荷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压性,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由于间隔纱的上述配置,对光线具有明显的减弱消除作用,导致现有的三维间隔型织物的透光性非常差,其包覆于骨架或零件的表面时,设置在骨架或零件上的光源发出的光线透过三维间隔型织物的透过率较低,从而难以实现汽车内饰的透光型应用场景,或者只能取消三维间隔型织物或海绵,从而以牺牲弹性、降低触感的方式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现状,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光织物、人造革及汽车内饰,以实现通过汽车内饰来改善车内氛围的场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光织物,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织物层,还包括连接两个织物层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连接丝线形成,所述连接丝线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织物层之间的支撑线部以及分别织入两个所述织物层的连接线部,所述织物层由织物丝线织成并至少由所述织物丝线形成多个网孔,两个所述织物层分别为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一网孔,形成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二网孔,其中,第一网孔与第二网孔一一对正,或者,第一网孔与相应的第二网孔面积对正80%到100%;所述连接丝线中至少80%的支撑线部呈I型设置,所述连接丝线的直径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1.1至1.5。优选地,所述网孔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的各条边中,所述织物丝线的根数不超过3。优选地,所述织物丝线、所述连接丝线均为透明或半透明单丝。优选地,所述网孔的最大跨度尺寸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8-32。优选地,所述连接丝线的连接线部沿着所述多边形的边迂回。优选地,所述连接线部沿着所述多边形的任一条边的迂回次数不超过4。优选地,所述织物丝线和所述连接丝线为未着色丝线。优选地,所述网孔的尺寸大于10目。优选地,所述织物丝线的透光率和所述连接丝线的透光率均为50%至70%。优选地,所述织物丝线和所述连接丝线的材料均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选地,所述连接丝线中的各支撑线部均呈I型设置;或者,所述连接丝线中的各支撑线部包括呈I型设置的第一支撑线部,还包括呈V型和/或X型设置的第二支撑线部。优选地,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为0.05至0.1mm。优选地,所述连接丝线的直径为0.055至0.15mm。优选地,所述支撑层的厚度与所述支撑线部的直径之比为6至55。优选地,所述支撑层的厚度为1至3mm。优选地,所述透光织物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人造革,包括贴附在一起的单革和如上所述的透光织物。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包括如上所述的透光织物或如上所述的人造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透光织物将分别形成在两织物层上的第一网孔和第二网孔设置为一一对正或接近于一一对正,以减少两织物层上的网孔之间的交错,从而保证更多的光线穿过,将大部分支撑线部设置为I型,使得连接丝线的各支撑线部大致平行且支撑线部与第一网孔、第二网孔的连接位置对应,最大程度的降低从垂直于第一织物层方向看位于网孔内的支撑线部,从而进一步保证更多光线的通过,且通过增加连接丝线的直径,能够有效提高连接丝线的韧性,从而保证透光织物的力学性能,避免因受到侧向力而导致支撑线部变形。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透光织物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网孔与第二网孔对正设置的透光织物四个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网孔与第二网孔错位设置的透光织物四个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对本专利技术中的错位尺寸的说明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网孔和第二网孔为六边形的透光织物两个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透光织物的第一织物层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透光织物中连接丝线的连接线部沿第一网孔的边迂回的示意图。图中,100、第一织物层;110、第一网孔;200、第二织物层;210、第二网孔;300、支撑层;310、连接丝线;311、支撑线部;312、连接线部;400、织物丝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专利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中所述的透光率(Transmittance)的测试方法为:ASTME1348。基于实现汽车内饰中人造革表面能够透出背景光源的光从而改善车内范围的需求,本申请期望通过提高三维间隔型织物的透光率来提供助力。针对现有三维间隔型织物存在的透光性差的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发现,现有的三维间隔型织物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两织物层的网孔之间存在过多的交错,阻碍光线的传播;2.间隔纱线相互交叉,从垂直三维间隔型织物的方向看会有过多的间隔纱线位于网孔内,也会阻碍光线的传播。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透光织物,如图1所示,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织物层,还包括连接两个织物层的支撑层300,支撑层300由连接丝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光织物,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织物层,还包括连接两个织物层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连接丝线形成,所述连接丝线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织物层之间的支撑线部以及分别织入两个所述织物层的连接线部,所述织物层由织物丝线织成并至少由所述织物丝线形成多个网孔,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织物层分别为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一网孔,形成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二网孔,其中,第一网孔与相对应的第二网孔面积对正80%到100%;所述连接丝线中至少80%的支撑线部呈I型设置,所述连接丝线的直径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1.1至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光织物,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织物层,还包括连接两个织物层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由连接丝线形成,所述连接丝线包括位于两个所述织物层之间的支撑线部以及分别织入两个所述织物层的连接线部,所述织物层由织物丝线织成并至少由所述织物丝线形成多个网孔,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织物层分别为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形成于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一网孔,形成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网孔为第二网孔,其中,第一网孔与相对应的第二网孔面积对正80%到100%;所述连接丝线中至少80%的支撑线部呈I型设置,所述连接丝线的直径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1.1至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的各条边中,所述织物丝线的根数不超过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丝线、所述连接丝线均为透明或半透明单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的最大跨度尺寸与所述织物丝线的直径之比为8-3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丝线的连接线部沿着所述多边形的边迂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部沿着所述多边形的任一条边的迂回次数不超过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丝线和所述连接丝线为未着色丝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冬青宋伟锋
申请(专利权)人:加通汽车内饰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