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750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经线以及纬线,所述纬线与纬线通过编织缠绕,所述经线由聚酯纤维制成,所述本体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丝线以及第二丝线连接有第一防护机构以及第二防护机构,且所述第一丝线以及第二丝线对称设置于本体两侧,所述第一防护机构包括第一防护层以及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设置于第二防护层前表面,所述第一防护层由软质聚氯乙烯制成,所述第二防护层由聚丙烯制成,所述第二防护机构包括第三防护层以及第四防护层,所述第三防护层设置于第四防护层前表面,所述第三防护层由UV涂层制成,所述第四防护层由植物纤维制成,便于降解,同时避免污染以及提高了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
本技术涉及—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属于纺织

技术介绍
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安全气囊和窗帘地毯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有技术中,当因外部因素不能再次使用此面料时,长时间难以降解,造成污染以及不利于环保的问题,为此,提供—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经线以及纬线,所述纬线与纬线通过编织缠绕,所述本体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丝线以及第二丝线连接有第一防护机构以及第二防护机构,且所述第一丝线以及第二丝线对称设置于本体两侧。进一步而言,所述经线由聚酯纤维制成,所述纬线由可降解尼龙制成。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防护机构包括第一防护层以及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设置于第二防护层前表面。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防护层由软质聚氯乙烯制成,所述第二防护层由聚丙烯制成。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防护机构包括第三防护层以及第四防护层,所述第三防护层设置于第四防护层前表面。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三防护层由UV涂层制成,所述第四防护层由植物纤维制成。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丝线以及第二丝线两端分别通过胶粘与本体两侧、第一防护机构后侧以及第二防护机构前侧连接,且所述胶粘为可降解结构。本技术有益效果:1、设置的本体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经线以及纬线提供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很好的放置织物因外力撕扯损坏。2、设置的第一防护机构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第一防护层以及第二防护层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以及防水性能,防止织物因外部因素造成浸湿。3、设置的第二防护机构与其内部包括的部件,第三防护层以及第四防护层具有良好的吸汗性,使用者在穿戴时,很好的吸附,防止细菌的滋生。4、设置的本体、第一防护机构以及第二防护机构均为可降解织物,因外部因素影响不能使用时,便于降解,同时避免污染以及提高了环保。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侧视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第一防护机构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第二防护机构结构图;图中标号:1、本体;2、经线;3、纬线;4、第一丝线;5、第二丝线;6、第一防护机构;7、第二防护机构;8、第一防护层;9、第二防护层;10、第三防护层;11、第四防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图4所示,—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经线2以及纬线3,所述纬线3与纬线3通过编织缠绕,所述经线2由聚酯纤维制成,所述纬线3由可降解尼龙制成,所述本体1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连接有第一防护机构6以及第二防护机构7,且所述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对称设置于本体1两侧,所述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两端分别通过胶粘与本体1两侧、第一防护机构6后侧以及第二防护机构7前侧连接,且所述胶粘为可降解结构。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防护机构6包括第一防护层8以及第二防护层9,所述第一防护层8设置于第二防护层9前表面,所述第一防护层8由软质聚氯乙烯制成,所述第二防护层9由聚丙烯制成。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防护机构7包括第三防护层10以及第四防护层11,所述第三防护层10设置于第四防护层11前表面,所述第三防护层10由UV涂层制成,所述第四防护层11由植物纤维制成。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的功效,经线2以及纬线3提供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其坚牢耐用、抗皱免烫、不粘毛,很好的放置织物因外力撕扯损坏,第一防护层8以及第二防护层9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以及防水性能,防止织物因外部因素造成浸湿,第三防护层10以及第四防护层11具有良好的吸汗性,使用者在穿戴时,很好的吸附,防止细菌的滋生。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经线(2)以及纬线(3),所述纬线(3)与纬线(3)通过编织缠绕,所述本体(1)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连接有第一防护机构(6)以及第二防护机构(7),且所述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对称设置于本体(1)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经线(2)以及纬线(3),所述纬线(3)与纬线(3)通过编织缠绕,所述本体(1)两侧分别通过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连接有第一防护机构(6)以及第二防护机构(7),且所述第一丝线(4)以及第二丝线(5)对称设置于本体(1)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2)由聚酯纤维制成,所述纬线(3)由可降解尼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生物可降解共聚酯聚合涤纶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机构(6)包括第一防护层(8)以及第二防护层(9),所述第一防护层(8)设置于第二防护层(9)前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生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杠杆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