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加热系统,使用该系统的冷藏加热库及自动售货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60516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利用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时产生的潜热进行冷却及加热的冷却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冷藏库、对罐装饮料等商品加热或冷却后出售的自动售货机。本发明专利技术用并联的多根管道将膨胀机构与室外热交换器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冷却容纳室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经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的管道。在加热容纳室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经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的管道以外的管道。或者,在共用压缩机的情况下,利用三通阀在通路内设有干燥器、冷却容纳室内的冷却系统和在通路内未设有干燥器、加热容纳室内的加热系统之间进行切换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时产生的潜热进行冷却及加热的冷却系统,以及使用该系统的冷藏库、对罐装饮料等商品加热或冷却后出售的自动售货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商品陈列柜等的冷藏、热藏机器的耗电量的削减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为了削减用加热器加热时的耗电量,人们提出了以与冷暖空调装置同样的方式将冷却系统切换到热泵用于加热的技术。但是,在商品陈列柜等这样的冷藏或冷冻条件下,特别是当蒸发温度低时,制冷剂中的水分结冰,有可能堵塞管道通路。因此,有必要使合成沸石等构成的干燥剂与系统内的液体制冷剂接触,吸附并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使干燥剂与液体制冷剂接触的理由是当要使干燥剂与制冷剂有效地接触时,如果干燥剂与流速快的气体制冷剂接触的情况下,由于经制粒的合成沸石粒子因振动接触而粉碎,所以要防止这样的粒子粉碎之故。另外,在使用地球温室效应低的自然制冷剂、即碳氢化合物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水分饱和量少,因而,这一点更为重要。以往,人们还提出了这样的结构方案在连接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的管道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同时,在冷却与加热下分别使用膨胀机构,使液体制冷剂始终与干燥剂接触。这样的结构公开在例如,日本特开平11-304303号公报中。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以往的冷却加热系统。图13是以往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以往的冷热切换系统基本由压缩机81、四通阀82、蓄能器83、室外热交换器(以下称交换器)84、及室内热交换器(以下称交换器)85构成。在冷却室内的情况下,用四通阀82设定流路,使从压缩机81排出的制冷剂由交换器84供给交换器85。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再次经过四通阀82,从蓄能器83向压缩机81回流。对室内加热的情况下,用四通阀82切换流路,使从压缩机81排出的制冷剂由交换器85供给交换器84,再次经过四通阀82,从蓄能器83向压缩机81回流。一般来说,交换器85设置在容纳灌装饮料等冷却加热对象物的隔热空间(未图示,以下称容纳室)内。另一方面,压缩机81、四通阀82、蓄能器83、交换器84配置在容纳室的外面。另外,压缩机81、交换器84、85分别由独立送风风扇(未图示)根据需要送风,以促进空冷及热交换。在连接交换器84与交换器85的管道上,连接有加热用毛细管(以下称毛细管)86、冷却用止回阀(以下称阀)87、冷却用毛细管(以下称毛细管)88、加热用止回阀(以下称阀)89及干燥器90。毛细管86与阀87、以及毛细管88与阀89分别并联连接。另外,在毛细管86与毛细管88夹持的位置连接有干燥器90。下面,说明以上结构的以往的冷热切换系统的动作。在冷却容纳室内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1排出的制冷剂由四通阀82切换流路供给交换器84,进行冷凝液化。从交换器84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经过阀87供给干燥器90。然后,从干燥器90排出的液体制冷剂,通过毛细管88减压,供给交换器85,进行蒸发汽化,气体制冷剂再次经过四通阀82,从蓄能器83向压缩机81回流。在加热容纳室内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1排出的制冷剂由四通阀82切换流路,供给交换器85,进行冷凝液化。从交换器85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经过阀89供给干燥器90。然后,从干燥器90排出的液体制冷剂由毛细管86减压供给交换器84,进行蒸发汽化,气体制冷剂再次经过四通阀82,从蓄能器83向压缩机81回流。于是,在毛细管86与毛细管88夹持的位置连接有干燥器90,通过与各毛细管分别并联连接的阀87、89,将液体制冷剂供给干燥器90。采用这种结构,不论是冷却时还是加热时,都能有效地使制冷剂与干燥器90接触,同时,通过流速快的气体制冷剂,可防止经制粒的合成沸石粒子因振动接触而导致粉碎的事情发生。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在将灌装饮料等商品加热到50~100℃的情况下,干燥器90与高温液体制冷剂接触。由此,降低合成沸石的水分吸附容量,结果,导致在系统内循环的水分量增大。因此,促使了压缩机81内部的绝缘材料等的劣化而降低了压缩机81的耐久性,同时,增大了因毛细管86中的水分结冰引起的管道通路堵塞的危险性。特别是,当将干燥器90配置在容纳室内或交换器85的附近时,由于接近交换器85的冷凝温度的、更高温度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干燥器90中,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另外,当将干燥器90配置在容纳室外或交换器84的附近并且在加热时将过分冷却的液体制冷剂供给干燥器90时,增大了从交换器85到干燥器90的距离。从而,增大了连接管道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滞留量,结果,增大了加热时的必须的制冷剂量。特别是,在使用地球温室效应低的自然制冷剂、即碳氢化合物制冷剂的情况下,增大了泄漏时燃烧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加热系统,膨胀机构与室外热交换器由并联的多根管道连接。并且,在冷却容纳室内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的管道中流动。在加热容纳室内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在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的管道以外的管道中流动。或者,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加热系统,使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共用压缩机,并且使用三通阀来切换该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在通路内设置有干燥器,对容纳室内进行冷却,加热系统在通路内不设置干燥器,对容纳室内进行加热。根据上述任一种方案,都能防止干燥器变为高温,特别是在将灌装饮料等商品加热到50~100℃的高温的情况下,可抑制吸附的水分的放出,防止系统内水分浓度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图1所示冷却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再一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又一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冷却加热系统的运转范围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8是图7所示冷却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0是图9所示冷却加热系统的控制方框图。图11是图9所示冷却加热系统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12是装载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冷藏库的自动售货机的示意图。图13是以往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另外,在各实施例中,对于与先前实施例相同的结构成分,标有同样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实施例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冷却加热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本实施例的冷却加热系统,其基本上由压缩机1、四通阀(以下称阀)2、蓄能器3、室外热交换器(以下称交换器)4、室内热交换器(以下称交换器)5及将这些连接成环状的管道。冷藏库由这样的冷却加热系统及内部配设有交换器5的容纳室6构成。换句话说,容纳室6是按交换器5进行冷却或加热进行划分的。对容纳室6的内部进行冷却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由阀2切换流路,从交换器4供给交换器5。然后,再次经过阀2,从蓄能器3向压缩机1回流。对容纳室6的内部进行加热时,从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由阀2切换流路,从交换器5供给交换器4。然后,再次经过阀2,从蓄能器3向压缩机1回流。换句话说,阀2是用于选择管道流路的切换阀。阀2采用旋转式阀与步进马达的组合或电磁阀等构成。在这里,交换器5设置在容纳有灌装饮料等的冷却加热对象物的容纳室6内,同时,压缩机1、阀2、蓄能器3、交换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加热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膨胀机构; 压缩机;将上述压缩机、上述膨胀机构、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及上述第二热交换器连接成环状的管道;用于选择上述管道形成的流路为哪 一种的切换阀;上述管道形成的流路的一种是从上述压缩机依次经过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上述膨胀机构及上述第一热交换器后返回上述压缩机形成的循环;或者另一种是从上述压缩机依次经过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述膨胀机构及上述第二热交换器后返回上述压缩机返回上述压缩机形成的循环;并列连接在上述膨胀机构与上述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第一、第二并联管道;设置在上述第一并联管道中的干燥器;用于控制并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并联管道上的第一、第二阀;通过控制,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冷却方式 工作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过上述第一并联管道;在上述第一热交换器以加热方式工作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过上述第二并联管道;以及至少控制上述切换阀,切换上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运转状态的控制单元。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境寿和金城贤治龟井正治平井刚树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