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单体和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0232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声单体和耳机,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具有出音孔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发声单元,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均压孔,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均压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的间隙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发声单体尺寸小、音质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单体和耳机
本技术涉及电声转换
,特别涉及一种发声单体和耳机。
技术介绍
耳机包括磁路组件和振动组件以及外壳,音圈通过音圈引线与外部电源连接,通电的音圈在磁路系统的磁场中受力产生振动,音圈的振动带动了振膜的振动从而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而发出声音。用户佩戴耳机时,塞入耳道的耳机会压缩耳道的空气,从而造成耳道内气压变大,引起人耳不舒适。现有技术中,一般设置连通结构以连通耳机两侧的空间,使耳机的声音听上去更均衡,耳机振膜振动更协调,拥有更好的瞬态效果,避免佩戴过程中扬声器振膜异响。而现有的连通结构通常占用空间大,影响产品薄型化设计。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发声单体,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声单体和和耳机,旨在解决现有耳机中连通结构占用空间大,影响产品薄型化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具有出音孔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发声单元,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均压孔,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均压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的间隙连通。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中隔件,所述中隔件设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中隔件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形成连通所述出音孔的第一前腔,所述中隔件和另一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前腔,所述中隔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的通气孔。可选地,所述均压孔与所述第一前腔连通。可选地,所述均压孔与所述第二前腔连通。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收容形成所述第一前腔的发声单元,所述下壳收容形成所述第二前腔的发声单元;所述中隔件位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连接。可选地,所述中隔件包括分别与所述发声单元相对间隔设置的隔板和中空的外框,所述外框的外周侧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连接,所述隔板的外周侧与所述外框连接。可选地,所述外框还设置有与所述均压孔相对设置的均压缺口。可选地,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振动方向与所述出音孔的出音方向垂直,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均压孔分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端。可选地,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中一个为低音发声单元,另一个为低音发声单元或高音发声单元。可选地,与所述中隔件形成所述第一前腔的发声单元为高音发声单元,与所述中隔件形成所述第二前腔的发声单元为低音发声单元。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和如上述的发声单体,所述发声单体将所述收容空间划分为耳机前腔和耳机后腔,所述出音孔与所述耳机前腔连通,所述均压孔与所述耳机后腔连通。在本技术中,通过在发声单体中设置两个发声单元,相较于仅具有一个发声单元的扬声器,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单体声学性能更佳,可以满足多种需求;通过设置均压孔从而使得装配有该发声单体的耳机声音更均衡,振膜振动更协调,拥有更好的瞬态效果,避免佩戴过程中扬声器振膜异响;通过直接在壳体上开设均压孔,从而避免额外占用空间,有利于发声单体小型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耳机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发声单体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发声单体一实施例的部分拆解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发声单体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发声单体一对比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发声单体另一对比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图5和图6所示发声单体的频响曲线图。实施例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耳机101外壳102出声孔103耳机前腔104耳机后腔100发声单体1壳体11上壳13下壳12出音孔14泄压孔16均压孔3中隔件31外框33隔板32通气孔36出音缺口38均压缺口5发声单元51振膜52第一前腔54第二前腔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发声单体100。参照图1、图2和图4,本技术技术方案提出一种发声单体100,发声单体100包括具有出音孔12的壳体1、设于壳体1内的两个发声单元5,两个发声单元5的振膜51相对间隔设置,壳体1上还开设有均压孔16,出音孔12和均压孔16分别与两个发声单元5之间的间隙连通。发声单体100装配于耳机10的外壳101中时,发声单体100将收容空间划分为耳机前腔103和耳机后腔104,外壳101上开设有用于朝向用户耳膜的出声孔102。出声孔102与耳机前腔103的连通,均压孔16用于与耳机后腔104连通。从而使得用户耳道可以通过出声孔102、出音孔12、两个振膜51之间的间隙、均压孔16和耳机后腔104与外部连通,从而保证用户耳道内和外部气压平衡。本技术提供的发声单体100中具有两个发声单元5,相较于仅具有一个发声单元5的扬声器,本技术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具有出音孔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发声单元,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均压孔,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均压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的间隙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单体包括具有出音孔的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两个发声单元,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均压孔,所述出音孔和所述均压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的间隙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中隔件,所述中隔件设于两个所述发声单元的振膜之间,所述中隔件和一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形成连通所述出音孔的第一前腔,所述中隔件和另一个所述发声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前腔,所述中隔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前腔和第二前腔的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孔与所述第一前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孔与所述第二前腔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收容形成所述第一前腔的发声单元,所述下壳收容形成所述第二前腔的发声单元;
所述中隔件位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苗苗郭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