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6004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包括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第一对接头、第一转接头、第二转接头、第二对接头、转接器、第一连接柱、吸铁环、定位柱、插头、定位孔、铁环和第二连接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内部均设置有三根呈麻花状缠绕的高纯度铜丝,并在内部填充有一层绝缘橡胶层,将该电子线束的电损耗降到最低值,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通过转接器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安装与拆卸,第一对接头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对接,进而与插头定位对接,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将第一对接头与插头进行定位并进行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线束,具体为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属于电子线束

技术介绍
线束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话务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是研究话务量、呼损和线束容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线束是话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负载源是线束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指用户设备;广义地说,上一级设备就是下一级设备的负载源,在电话通信中,负载源也称为话源,线束中所含服务设备数,称为线束容量,图1是线束的示意图,该线束的容量为V,它为N个负载源提供服务,任何一个发出呼叫的负载源,可以占用线束中的一个空闲服务设备,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控制系统与线束有着密切关系,有人曾经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微机相当于人脑,传感器相当于感觉器官,执行元件相当于运动器管,那么线束就是神经和血管了。由于电子线束需要与各种线束对接,因此,则需要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来满足目前市面上的需求,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生产出来了多种电子线束,但总的来看,却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通病,其一、现有的电子线束的插头与线束大多呈一体化结构,导致无法进行分类存放,其二、现有的电子线束的没有设置对接头,导致无法将电子线束进行组合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包括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第一对接头、第一转接头、第二转接头、第二对接头、转接器、第一连接柱、吸铁环、定位柱、插头、定位孔、铁环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电子线束通过转接器与第二电子线束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述第一对接头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的顶端,所述第一转接头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的尾端,所述第二转接头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的尾端,所述第二对接头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的顶端,所述转接器位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之间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柱设置在转接器的左右两端,所述吸铁环固定在第一对接头的右端,所述定位柱固定在第一对接头的右端边缘处,所述插头连接在第一对接头的右端,所述定位孔呈内凹式设置在插头的左端边缘处,所述铁环固定在插头的左端,所述第二连接柱水平设置在插头的左端中心处。优选的,为了将该电子线束的电损耗降到最低值,所述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内部均设置有三根呈麻花状缠绕的高纯度铜丝,并在内部填充有一层绝缘橡胶层。优选的,为了便于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安装与拆卸,所述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通过转接器呈可拆卸式连接。优选的,为了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将第一对接头与插头进行定位并进行对接,所述第一对接头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对接,进而与插头定位对接。优选的,为了通过磁吸作用力,使与插头能够与第一对接头快速固定,所述第一对接头通过吸铁环与铁环吸附,进而与插头通过磁吸吸附固定。优选的,为了对电流进行控制,防止该电子线束的电流过大损坏用电设备,所述转接器的内部串联设置有一根保险丝。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电子线束设计合理,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内部均设置有三根呈麻花状缠绕的高纯度铜丝,并在内部填充有一层绝缘橡胶层,将该电子线束的电损耗降到最低值,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通过转接器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第一电子线束、第二电子线束的安装与拆卸,第一对接头通过定位柱与定位孔对接,进而与插头定位对接,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将第一对接头与插头进行定位并进行对接,第一对接头通过吸铁环与铁环吸附,进而与插头通过磁吸吸附固定,通过磁吸作用力,使与插头能够与第一对接头快速固定,转接器的内部串联设置有一根保险丝,对电流进行控制,防止该电子线束的电流过大损坏用电设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插头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转接器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电子线束,2、第二电子线束,3、第一对接头,4、第一转接头,5、第二转接头,6、第二对接头,7、转接器,8、第一连接柱,9、吸铁环,10、定位柱,11、插头,12、定位孔,13、铁环和14、第二连接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第一对接头3、第一转接头4、第二转接头5、第二对接头6、转接器7、第一连接柱8、吸铁环9、定位柱10、插头11、定位孔12、铁环13和第二连接柱14;所述第一电子线束1通过转接器7与第二电子线束2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述第一对接头3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顶端,所述第一转接头4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尾端,所述第二转接头5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尾端,所述第二对接头6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顶端,所述转接器7位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之间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柱8设置在转接器7的左右两端,所述吸铁环9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柱10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边缘处,所述插头11连接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孔12呈内凹式设置在插头11的左端边缘处,所述铁环13固定在插头11的左端,所述第二连接柱14水平设置在插头11的左端中心处。所述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的内部均设置有三根呈麻花状缠绕的高纯度铜丝,并在内部填充有一层绝缘橡胶层,将该电子线束的电损耗降到最低值,所述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通过转接器7呈可拆卸式连接,便于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的安装与拆卸,所述第一对接头3通过定位柱10与定位孔12对接,进而与插头11定位对接,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将第一对接头3与插头11进行定位并进行对接,所述第一对接头3通过吸铁环9与铁环13吸附,进而与插头11通过磁吸吸附固定,通过磁吸作用力,使与插头11能够与第一对接头3快速固定,所述转接器7的内部串联设置有一根保险丝,对电流进行控制,防止该电子线束的电流过大损坏用电设备。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电子线束时,先将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通过转接器7连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第一对接头3通过定位柱10与定位孔12对接,进而与插头11定位对接,并通过吸铁环9与铁环13吸附,进而与插头11通过磁吸吸附固定,最后将第二电子线束2通过第二对接头6与外接用电设备连接即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第一对接头(3)、第一转接头(4)、第二转接头(5)、第二对接头(6)、转接器(7)、第一连接柱(8)、吸铁环(9)、定位柱(10)、插头(11)、定位孔(12)、铁环(13)和第二连接柱(14);所述第一电子线束(1)通过转接器(7)与第二电子线束(2)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述第一对接头(3)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顶端,所述第一转接头(4)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尾端,所述第二转接头(5)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尾端,所述第二对接头(6)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顶端,所述转接器(7)位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之间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柱(8)设置在转接器(7)的左右两端,所述吸铁环(9)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柱(10)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边缘处,所述插头(11)连接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孔(12)呈内凹式设置在插头(11)的左端边缘处,所述铁环(13)固定在插头(11)的左端,所述第二连接柱(14)水平设置在插头(11)的左端中心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连接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第一对接头(3)、第一转接头(4)、第二转接头(5)、第二对接头(6)、转接器(7)、第一连接柱(8)、吸铁环(9)、定位柱(10)、插头(11)、定位孔(12)、铁环(13)和第二连接柱(14);所述第一电子线束(1)通过转接器(7)与第二电子线束(2)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述第一对接头(3)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顶端,所述第一转接头(4)固定在第一电子线束(1)的尾端,所述第二转接头(5)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尾端,所述第二对接头(6)固定在第二电子线束(2)的顶端,所述转接器(7)位于包括第一电子线束(1)、第二电子线束(2)之间连接处,所述第一连接柱(8)设置在转接器(7)的左右两端,所述吸铁环(9)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柱(10)固定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边缘处,所述插头(11)连接在第一对接头(3)的右端,所述定位孔(12)呈内凹式设置在插头(11)的左端边缘处,所述铁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银丰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