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检修作业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
技术介绍
接地棒是输电线路运维检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的接地棒没有对对接地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测,即使接地棒与电缆相连,但对连接的效果没有明确的指示,只能通过现场作业人员肉眼观察,但现场情况较为复杂,常常存在观察不到位、人为疏忽的情况,造成现场作业的安全风险。目前部分接地棒虽加入了对电缆是否接触机械位置的判断,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10768034A)公开的一种高压接地棒中增加压力传感器、机械位移传感器等,但如果电缆存在污垢、杂物、绝缘层等情况,即使表面接触到位,也不能保证其接地的可靠性,同样也回给作业人员带来安全风险。因此,对接地棒的电阻进行直接监测,判断接地状态,对保证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对现场作业接地棒系统的接地电阻进行直接实时监测,以解决目前接地棒电阻不能实时监测引起的现场作业人员人身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包括导电的上夹头(1)、导电的下夹头(3)、支撑杆(4),上夹头(1)、下夹头(3)相互绝缘连接构成绝缘接地线夹,绝缘接地线夹安装在支撑杆(4)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线一(6)、接地线二(7)、接地棒二(8)、接地棒一(10)及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上夹头(1)、下夹头(3)分别通过接地线一(6)和接地线二(7)与接地棒一(10)、接地棒二(8)相连,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安装在接电线二(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包括导电的上夹头(1)、导电的下夹头(3)、支撑杆(4),上夹头(1)、下夹头(3)相互绝缘连接构成绝缘接地线夹,绝缘接地线夹安装在支撑杆(4)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线一(6)、接地线二(7)、接地棒二(8)、接地棒一(10)及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上夹头(1)、下夹头(3)分别通过接地线一(6)和接地线二(7)与接地棒一(10)、接地棒二(8)相连,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安装在接电线二(7)上。
2.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包括导电的上夹头(1)、导电的下夹头(3)、支撑杆(4),上夹头(1)、下夹头(3)相互绝缘连接构成绝缘接地线夹,绝缘接地线夹安装在支撑杆(4)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线一(6)、接地线二(7)、接地棒二(8)及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上夹头(1)、下夹头(3)分别通过接地线一(6)和接地线二(7)连接到接地棒二(8),环路电阻测量及发射装置(5)安装在接电线二(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接地棒系统,其特征在于:上夹头(1)、接地线二(7)、接地棒二(8)、接地棒一(10)、接地线一(6)、下夹头(3)以及接地线夹夹持的线缆(2)构成一个环路或上夹头(1)、接地线二(7)、接地棒二(8)、接地线一(6)、下夹头(3)以及接地线夹夹持的线缆(2)构成一个环路,其环路电阻为:
Rr=R1+R7+R8+R10+R6+R3+R23+R21或
Rr=R1+R7+R8+R6+R3+R23+R21(1)
式中,Rr为环路电阻,R1为上夹头(1)的电阻,R7为接电线二(7)的电阻,R8为接电棒二(8)两接电线之间的电阻或与接电线二之间的电阻,R10为接电棒一与接电线一之间的电阻,R6为接电线一(6)电阻,R3为下夹头(3)的电阻,R23为下夹头(3)与线缆(2)的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海,马新惠,王锁斌,李启春,李志凌,文贤馗,徐章福,李翔,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创星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