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志专利>正文

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892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包括配油轴本体,配油轴本体上设有用于平衡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的第一配油窗口和第二配油窗口,第一配油窗口包括前排油区和后吸油区,第二配油窗口包括前吸油区和后排油区,前吸油区和后吸油区连通,前排油区和后排油区连通。通过两个吸油区和两个排油区相对应设置,使配油轴能解决所受径向力不平衡的问题,改善配油轴弯曲变形量大的问题,减轻配油轴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
本技术涉及柱塞泵
,具体涉及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
技术介绍
柱塞泵是通过柱塞在柱塞孔内往复运动时密封工作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油和排油的。由于柱塞与缸体内孔均为圆柱表面,滑动表面配合精度高,所以这类泵的特点是泄漏小,容积效率高,可以在高压条件下工作。在现有技术中,轴配流方式的径向柱塞泵配油轴与缸体加工装配的原因会造成配流轴的磨损,使配流间隙不断增大,泄漏问题日趋严重,极大的影响径向柱塞泵的容积效率。尤其配油轴受到径向不平衡液压力的作用,导致配油轴弯曲变形量大,配油轴磨损大,继而缩短了径向柱塞泵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能够克服配油轴所受径向力不平衡的问题,改善配油轴弯曲变形量大的问题,减轻配油轴的磨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包括配油轴本体,配油轴本体上设有用于平衡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的第一配油窗口和第二配油窗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配油窗口包括前排油区和后吸油区,所述第二配油窗口包括前吸油区和后排油区,所述前排油区位于所述前吸油区上方,所述后吸油区位于所述后排油区的上方,所述前吸油区和所述后吸油区连通,所述前排油区和所述后排油区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油轴本体还设有吸油口、排油口、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一端与所述吸油口连通,所述前吸油区和所述后吸油区均与第一通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油口连通,所述前排油区和所述后排油区均与第二通道另一端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油轴本体还设有吸油口、排油口、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一端与所述吸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吸油区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一端与所述排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油区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吸油区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排油区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通过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通过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吸油口相对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排油口相对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配油窗口与所述第二配油窗口的封闭容积交界处均设有多个三角卸荷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径向柱塞泵工作时,在压力油的作用下,第一配油窗口31和第二配油窗口32圆周处会形成两个反向相反互为抵消的径向作用力,解决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不平衡的问题,改善配油轴弯曲变形量大的问题,减轻配油轴的磨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配油轴的仰视图。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B-B处的剖面图。图5为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配油轴的正视图。图7为图6中D-D处的剖面图。图8为图6中F-F处的剖面图。图中各标号表示:31、第一配油窗口;32、第二配油窗口;33、吸油口;34、排油口;35、第一通道;36、第二通道;37、第三通道;38、第四通道;39、第一开口;40、第二开口;42、三角卸荷槽;311、前排油区;312、后吸油区;321、前吸油区;322、后排油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至图8示出了本技术径向柱塞泵配油轴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径向柱塞泵配油轴,包括配油轴本体,配油轴本体上设有用于平衡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的第一配油窗口31和第二配油窗口32。径向柱塞泵工作时,在压力油的作用下,第一配油窗口31和第二配油窗口32圆周处会形成两个反向相反互为抵消的径向作用力,解决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油窗口31包括前排油区311和后吸油区312,所述第二配油窗口32包括前吸油区321和后排油区322,所述前排油区311位于所述前吸油区321上方,所述后吸油区312位于所述后排油区322的上方,所述前吸油区321和所述后吸油区312连通,所述前排油区311和所述后排油区322连通。以配油轴本体轴向区分前后位置关系,在压力油的作用下,前排油区311和后排油区322圆周处产生两个方向相反互为抵消的作用力,进一步解决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配油轴本体还设有吸油口33、排油口34、第一通道35和第二通道36,所述第一通道35一端与所述吸油口33连通,所述前吸油区321和所述后吸油区312均与第一通道35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6一端与所述排油口34连通,所述前排油区311和所述后排油区322均与第二通道36另一端连通。当径向柱塞泵吸油时,油液经吸油口33流入第一通道35,进而流入前吸油区321和后吸油区312,当径向柱塞泵排油时,压力油经前排油区311和后排油区322流入第二通道36,进而经排油口34排出;当径向柱塞泵油液流动方向反向变化时,两个吸油区与两个排油区的吸油和排油功能亦互相调换。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配油轴本体还设有吸油口33、排油口34、第一通道35、第二通道36、第三通道37和第四通道38,所述第一通道35一端与所述吸油口3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吸油区321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6一端与所述排油口3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排油区322连通,所述第三通道37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3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后吸油区312连通,所述第四通道38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36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前排油区311连通。当径向柱塞泵吸油时,油液经吸油口33流入第一通道35和第三通道37,进而分别流入前吸油区321和后吸油区312,当径向柱塞泵排油时,压力油经前排油区311和后排油区322分别流入第四通道38和第二通道36,进而经排油口34排出。当径向柱塞泵油液流动方向反向变化时,两个吸油区与两个排油区的吸油和排油功能亦互相调换。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35与所述第三通道37通过第一开口39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6与所述第四通道38通过第二开口40连通,所述第一开口39与所述吸油口33相对应,所述第二开口40与所述排油口34相对应。第一开口39和第二开口40有效分隔开吸油和排油的油液。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油窗口31与所述第二配油窗口32的封闭容积交界处均设有多个三角卸荷槽42。三角卸荷槽42的设计,解决封闭容积区困油的问题,减小径向柱塞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当柱塞泵吸油时,油液经吸油口33流入第一通道35和第三通道37通过第一开口39分别进入前吸油区321下侧和后吸油区312上侧的柱塞腔中完成吸油过程;当柱塞泵排油时,所产生的压力油从前排油区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包括配油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油轴本体上设有用于平衡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的第一配油窗口(31)和第二配油窗口(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包括配油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油轴本体上设有用于平衡配油轴本体所受到的径向作用力的第一配油窗口(31)和第二配油窗口(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油窗口(31)包括前排油区(311)和后吸油区(312),所述第二配油窗口(32)包括前吸油区(321)和后排油区(322),所述前排油区(311)位于所述前吸油区(321)上方,所述后吸油区(312)位于所述后排油区(322)的上方,所述前吸油区(321)和所述后吸油区(312)连通,所述前排油区(311)和所述后排油区(32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径向柱塞泵的配油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油轴本体还设有吸油口(33)、排油口(34)、第一通道(35)和第二通道(36),所述第一通道(35)一端与所述吸油口(33)连通,所述前吸油区(321)和所述后吸油区(312)均与第一通道(35)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6)一端与所述排油口(34)连通,所述前排油区(311)和所述后排油区(322)均与第二通道(36)另一端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志
申请(专利权)人:常志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