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围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8752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7
一种建筑围墙系统,包括围墙、立柱、内雨棚架和外雨棚架;围墙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和设置在夯土墙顶部的混凝土压顶;夯土墙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围墙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外雨棚架位于围墙的外侧,包括斜龙骨、下连接块、上连接块和钢木檩条;在钢木檩条的顶部铺设有玻璃面板;所述立柱布置在围墙的内侧;内雨棚架位于围墙的内侧,包括上弦杆、下弦杆、腹杆和钢檩条;在钢檩条的顶部铺设有青砖面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围墙体统无法与自然景观及景观建筑相融合的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围墙系统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是一种建筑围墙系统。
技术介绍
某项目为一种景观建筑,在建筑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围墙。传统的围墙基本采用砖砌围墙或者为混凝土围墙,这种围墙无法达到自然效果,与本项目中的建筑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从而出现一种违和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围墙系统,要解决传统的围墙体统无法与自然景观及景观建筑相融合的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和立柱;还包括有内雨棚架和外雨棚架;所述围墙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和设置在夯土墙顶部的混凝土压顶;所述夯土墙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且夯土墙的顶部与型钢骨架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中,并且支撑柱的底端与夯土墙内的型钢骨架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在相邻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纵杆;所述外雨棚架位于围墙的外侧,且由内而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1)和立柱(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内雨棚架(4)和外雨棚架(5);所述围墙(1)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1.1)和设置在夯土墙(1.1)顶部的混凝土压顶(1.2);所述夯土墙(1.1)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1.3),且夯土墙(1.1)的顶部与型钢骨架(1.3)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1)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支撑柱(3)的底端与夯土墙(1.1)内的型钢骨架(1.3)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1.2)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14);在相邻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围墙系统,包括有围墙(1)和立柱(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内雨棚架(4)和外雨棚架(5);所述围墙(1)设置在主体结构的四周,包括有夯土墙(1.1)和设置在夯土墙(1.1)顶部的混凝土压顶(1.2);所述夯土墙(1.1)内部设置有型钢骨架(1.3),且夯土墙(1.1)的顶部与型钢骨架(1.3)的顶部平齐;所述围墙(1)的顶部、沿其长轴向间隔设置有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的下部埋设在混凝土压顶(1.2)中,并且支撑柱(3)的底端与夯土墙(1.1)内的型钢骨架(1.3)顶部固定连接;在支撑柱(3)的四周侧面上,位于混凝土压顶(1.2)中的部位设置有水平的抗剪键(14);在相邻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纵杆(6);所述外雨棚架(5)位于围墙(1)的外侧,且由内而外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所述外雨棚架(5)包括有斜龙骨(5.1)、下连接板(5.2)、上连接板(5.3)和钢木檩条(5.4);所述斜龙骨(5.1)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设置,每根斜龙骨(5.1)均由木材制成;所述下连接板(5.2)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下部,在下连接板(5.2)与混凝土压顶(1.2)之间连接有下撑杆(7);所述上连接板(5.3)连接在斜龙骨(5.1)的上部,在上连接板(5.3)与对应的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上撑杆(8);所述钢木檩条(5.4)有一组、沿斜龙骨(5.1)的倾斜方向间隔布置在一组斜龙骨(5.1)的顶面;在钢木檩条(5.4)的顶部铺设有玻璃面板(9);
所述立柱(2)有一组,沿着围墙(1)的长轴向、间隔布置在围墙(1)的内侧;所述立柱(2)与支撑柱(3)对应设置;在相邻的立柱(2)之间连接有连接梁(10);所述立柱(2)与围墙(1)之间的间距为2.5m~3m;所述内雨棚架(4)的宽度为3m~3.3m;所述外雨棚架(5)的宽度为1.2m~1.4m;
所述内雨棚架(4)位于围墙(1)的内侧、由外而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并且内雨棚架(4)的外侧边位于外雨棚架(5)的上方;所述内雨棚架(4)包括有上弦杆(4.1)、下弦杆(4.2)、腹杆(4.3)和钢檩条(4.4);所述上弦杆(4.1)有一组,一组上弦杆(4.1)与一组立柱(2)对应设置;所述上弦杆(4.1)倾斜连接在立柱(2)与支撑柱(3)的上部之间,并且上弦杆(4.1)的顶部与立柱(2)的顶端平齐;在一组上弦杆(4.1)的顶部、对应立柱(2)的位置处连接有顶部连梁(11);所述上弦杆(4.1)包括有上弦杆单元(4.1.1)、第一暗螺栓(4.1.2)和第二暗螺栓(4.1.3);所述上弦杆单元(4.1.1)有两根,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下部夹持在立柱(2)的前后侧,两根上弦杆单元(4.1.1)的上部夹持在支撑柱(3)的前后侧;所述上弦杆单元(4.1.1)包括有第一钢弦杆(4.1.1a)和第一木弦杆(4.1.1b);所述第一钢弦杆(4.1.1a)的断面呈倒置的L形,包在第一木弦杆(4.1.1b)的两个侧面上,且第一钢弦杆(4.1.1a)的竖边紧贴立柱(2)的侧面和支撑柱(3)的侧面;所述第一暗螺栓(4.1.2)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立柱(2)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立柱(2)连接;所述第二暗螺栓(4.1.3)穿设在两根上弦杆单元(4.1.1)和支撑柱(3)中,将上弦杆单元(4.1.1)与支撑柱(3)连接;所述下弦杆(4.2)倾斜设置在上弦杆(4.1)的下方,且该下弦杆(4.2)包括有下弦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清崇杨斌张东王春红李玉龙黄亮程亮周孙健郭航李鹏斌周兰清刘炎唐杰龚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