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8508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外框,所述第一外框上端焊接有第二外框,且第二外框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焊接有连接柱,且连接柱外壁安装有遮挡机构,所述连接柱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杆,且滑动杆的上端贴合有反光条,所述滑动杆外壁两侧焊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磨平板。该钻孔桩防护装置设置有气囊,磨平板底部的气囊与气垫会随着水泥水位的增高一起上升,从而带动滑动杆和连接板也一起上升,当水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通过旋转滑动杆让,磨平板将水泥的表面涂抹均匀,保持为一个平面,这样凝固后的水泥就不会出现凹凸不平情况,同时受到第一外框的覆盖,工作人员也不会有掉落到钻井的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钻孔桩装置
,具体为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钻孔灌注桩是指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桩又可分为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和挖孔灌注桩等几类。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178992U所公开的一种钻孔灌注桩桩头防护结构,其虽然实现了避免钢筋被雨水腐蚀,提升防护效果的作用,但是并未解决现有钻孔桩防护的问题,如钢筋隔离套只能与裸露的钢筋一一对应,无法适配不同钢筋数目的桩,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多功能护理设备现有技术中水泥浇筑完成后还没凝固的情况下,水泥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需要人工把水泥涂抹均匀,这样就容易出现掉入钻井的危险,同时缺乏对钢筋和水泥的保护,导致在雨天钢筋受到腐蚀,未干的水泥受到影响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水泥浇筑完成后还没凝固的情况下,水泥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需要人工把水泥涂抹均匀,这样就容易出现掉入钻井的危险,同时缺乏对钢筋和水泥的保护,导致在雨天钢筋受到腐蚀,未干的水泥受到影响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外框,所述第一外框上端焊接有第二外框,且第二外框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焊接有连接柱,且连接柱外壁安装有遮挡机构,所述连接柱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杆,且滑动杆的上端贴合有反光条,所述滑动杆外壁两侧焊接有连接板,且连接板底部固定连接有磨平板,所述连接板表面开设有开窗口,且开窗口内壁活动连接有桩,所述磨平板一侧固定连接有气囊,且气囊下端贴合有气垫,所述第一外框外壁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外框,且滑动外框两侧开设有滑轨,所述滑轨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柱,且滑动柱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内框,所述滑动内框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优选的,所述第一外框整体为圆台状结构。优选的,所述遮挡机构的内部包括有第一遮板,且第一遮板通过轴承与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遮板外壁上端开设有滑槽,且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滑槽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框,所述第一滚轮上端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遮板,且第二遮板与第一遮板均为半圆状结构。优选的,所述滑动杆与连接板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磨平板,且磨平板呈“Y”状结构,所述气垫与磨平板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优选的,所述滑动杆通过磨平板与桩的内壁相互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滑动内框通过滑动柱与滑轨构成滑动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钻孔桩防护装置设置有气囊,磨平板底部的气囊与气垫会随着水泥水位的增高一起上升,从而带动滑动杆和连接板也一起上升,当水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通过旋转滑动杆让,磨平板将水泥的表面涂抹均匀,保持为一个平面,这样凝固后的水泥就不会出现凹凸不平情况,同时受到第一外框的覆盖,工作人员也不会有掉落到钻井的危险。第二遮板与第一遮板相互叠加在一起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二外框处向钻井内加入水泥,水泥加注完成后,让第二遮板下端的第一滚轮在滑槽上进行滑动,将第二遮板与第一遮板遮盖住第二外框的上端,即可防止雨水的进入,从而保证了水泥的质量,也不会让钢筋受到腐蚀。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遮板旋转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遮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遮板与第二遮板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磨平板与气垫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外框;2、第二外框;3、连杆;4、连接柱;5、遮挡机构;501、第一遮板;502、滑槽;503、限位框;504、第一滚轮;505、第二遮板;6、滑动杆;7、反光条;8、连接板;9、磨平板;10、气囊;11、气垫;12、滑动外框;13、滑轨;14、滑动柱;15、滑动内框;16、支撑座;17、开窗口;18、桩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8,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外框1、第二外框2、连杆3、连接柱4、遮挡机构5、第一遮板501、滑槽502、限位框503、第一滚轮504、第二遮板505、滑动杆6、反光条7、连接板8、磨平板9、气囊10、气垫11、滑动外框12、滑轨13、滑动柱14、滑动内框15、支撑座16、开窗口17和桩体18,第一外框1上端焊接有第二外框2,且第二外框2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杆3,连杆3一端焊接有连接柱4,且连接柱4外壁安装有遮挡机构5,连接柱4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杆6,且滑动杆6的上端贴合有反光条7,滑动杆6外壁两侧焊接有连接板8,且连接板8底部固定连接有磨平板9,连接板8表面开设有开窗口17,且开窗口17内壁活动连接有桩体18,磨平板9一侧固定连接有气囊10,且气囊10下端贴合有气垫11,第一外框1外壁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外框12,且滑动外框12两侧开设有滑轨13,滑轨13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柱14,且滑动柱14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内框15,滑动内框1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6。进一步的,第一外框1整体为圆台状结构,第一外框1呈圆结构目的是为了让整体结构趋于稳定状态,第一外框1主要将整个钻井全部覆盖住,防止工作人员掉入到钻井中引发安全事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遮挡机构5的内部包括有第一遮板501,且第一遮板501通过轴承与连接柱4相互连接第一遮板501外壁上端开设有滑槽502,且滑槽502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滚轮504,滑槽502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框503,第一滚轮504上端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第二遮板505,且第二遮板505与第一遮板501均为半圆状结构,第二外框2整体为圆环装结构,工作人员只要从第二外框2处向内加入水泥即可,而水泥凝固需要静置一段时间,使用者可以通过顺时针旋转第二遮板505,让第二遮板505下端的第一滚轮504在滑槽502上进行滑动,因为第二遮板505与第一遮板501均为半圆状结构,所以两者刚好可以将第二外框2的上端进行封堵,防止雨水进入到钻井中,影响水泥质量。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滑动杆6与连接板8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磨平板9,且磨平板9呈“Y”状结构,气垫11与磨平板9的底部处于同一平面,滑动杆6、连接板8和磨平板9可以采用铝制材料,目的是为了让上述结构更加轻便,当使用者在向钻井内加入水泥时,磨平板9底部的气囊10与气垫11会随着水泥水位的增高一起上升,从而带动滑动杆6和连接板8也一起上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框(1)上端焊接有第二外框(2),且第二外框(2)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杆(3),所述连杆(3)一端焊接有连接柱(4),且连接柱(4)外壁安装有遮挡机构(5),所述连接柱(4)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杆(6),且滑动杆(6)的上端贴合有反光条(7),所述滑动杆(6)外壁两侧焊接有连接板(8),且连接板(8)底部固定连接有磨平板(9),所述连接板(8)表面开设有开窗口(17),且开窗口(17)内壁活动连接有桩体(18),所述磨平板(9)一侧固定连接有气囊(10),且气囊(10)下端贴合有气垫(11),所述第一外框(1)外壁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外框(12),且滑动外框(12)两侧开设有滑轨(13),所述滑轨(13)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柱(14),且滑动柱(14)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内框(15),所述滑动内框(1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包括第一外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框(1)上端焊接有第二外框(2),且第二外框(2)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杆(3),所述连杆(3)一端焊接有连接柱(4),且连接柱(4)外壁安装有遮挡机构(5),所述连接柱(4)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杆(6),且滑动杆(6)的上端贴合有反光条(7),所述滑动杆(6)外壁两侧焊接有连接板(8),且连接板(8)底部固定连接有磨平板(9),所述连接板(8)表面开设有开窗口(17),且开窗口(17)内壁活动连接有桩体(18),所述磨平板(9)一侧固定连接有气囊(10),且气囊(10)下端贴合有气垫(11),所述第一外框(1)外壁两侧固定连接有滑动外框(12),且滑动外框(12)两侧开设有滑轨(13),所述滑轨(13)内壁活动连接有滑动柱(14),且滑动柱(14)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动内框(15),所述滑动内框(15)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钻孔桩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框(1)整体为圆台状结构。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军王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云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