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8390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包括: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导热板将水路结构与风路结构隔开,以使水路结构与风路结构不连通;用于收容出风模块的盒体,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水路结构中,从冷却介质出口流出,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冷却除湿后从出风口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不与烘干装置排出的高温高湿的气体混合,保证冷却水的温度更够被二次利用;水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风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本技术涉及用于衣物护理的烘干
,具体涉及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衣物烘干装置,如烘干机、洗烘一体机,主要采用冷凝式循环烘干,其原理一般是,通过加热器将空气加热,并进入烘干筒,衣物在热空气作用下,衣物上的水蒸发与空气形成湿热空气,之后湿热空气进入冷凝器中,湿热空气在冷凝器中经过冷却介质的作用后凝结成冷凝水和干燥气体,干燥气体再进过加热器加热后进入筒体,如此循环后达到烘干衣物的目的,但其空气循环使用,存在异味大、温度高、冷凝用水量大等问题,并且循环温度高,对衣物造成损伤;所以需要对现有的衣物烘干装置进行优化,采用直排方式。现有技术的直排方式从外界引入新风,烘干后直接排出烘干机。直排烘干方法一方面对于能源的消耗大,特别是在外界温度低的时,不利于节约;另一方面,烘干后的气体多为高温高湿的气体,将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直接从内筒内排出到室内,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过高,而室内过高温湿度的空气再经新风风道进入内筒,造成空气质量无法长效保证,易造成衣物烘干的损伤和污染。所以需对现有直排方式中的装置进行优化,以减少异味或异物、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及衣物烘干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包括: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之间,且所述导热板将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隔开,以使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不连通;用于收容所述出风模块的盒体,所述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其中,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水路结构中,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流出,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冷却除湿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导热板设有排水口,所述风路结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为所述导热板沿背离风路结构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排水口的边沿,以使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水路结构包括若干上翅片,相邻的所述上翅片之间形成水道。进一步地,所述上翅片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邻所述上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的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热板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所述上翅片位于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首尾相连,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分别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进一步地,所述上翅片与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三挡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为直角或锐角。进一步地,所述风路结构包括若干下翅片,至少两个所述下翅片为弧形下翅片,相邻所述弧形下翅片之间形成弧形风道。进一步地,所述下翅片的内弧朝向出风模块的进风口。进一步地,若干所述下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若干所述下翅片的弧度均相同,所述弧度为10度至90度。进一步地,所述下翅片包括根部及端部,所述根部固定于出风模块中的导热板,所述端部抵触所述出风模块的下壳体,所述根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端部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包括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冷却介质出口,所述出风口设有挡片,以防止冷却水从所述出风口排出。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为倾斜的底部,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倾斜的底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侧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底部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位于第二倾斜面的两侧;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上端连接侧壁,所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下端连接第二倾斜面;所述侧壁与第二倾斜面之间还设有过渡斜面;所述冷却介质出口位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应地,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衣物烘干装置,包括:箱体,构成装置的基本外部结构;设置于箱体内的干衣筒,所述干衣筒用于容纳烘干衣物;所述干衣筒连通排风风道,以将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经处理后排出箱体;所述排风风道上设置有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中,所述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进入所述换热组件变成低温低热的空气排出。进一步地,所述衣物烘干装置为烘干机或洗干一体机。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安装在烘干装置的排风风道上,可以防止洗衣粉放多导致的泡沫溢出的问题;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对风路结构中的高温高湿的气体进行冷却,将衣物烘干后的高温高湿的气体变成低温低湿的空气排出衣物烘干装置的外部,可提高衣物烘干的效率,且保证了外界空气的温湿度,确保经新风风道进入干衣筒的空气质量,减少异味、提高控制质量,达到高效烘干。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中的导热板将水路结构与风路结构隔开,水路结构中的冷却水不与烘干装置排出的高温高湿的气体混合,保证了冷却水更够速度流出,增加了水路结构中冷却水的接触面积,保证冷却水的温度更够被二次利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中水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冷却介质与导热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却效率。且风路结构的设计,增加了气体的通道长度,提高了对湿热空气的冷却效率。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中冷却介质出口位于倾斜的下壳体底部,下壳体底部包括多个倾斜面,以及时排出冷却介质,避免冷凝水在底部积留,提高除湿的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出风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出风模块的另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风路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出风模块的又一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水路结构的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中的水路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换热组件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下壳体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的A-A的剖视图;图10为衣物烘干装置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风风道;2、排风风道;3、干衣筒;4、冷凝器;5、循环风道;51、加热组件;52、风机蜗壳;10、换热组件;1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之间,且所述导热板将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隔开,以使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不连通;/n用于收容所述出风模块的盒体,所述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n其中,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水路结构中,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流出,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冷却除湿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水路结构、风路结构及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之间,且所述导热板将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隔开,以使所述水路结构与所述风路结构不连通;
用于收容所述出风模块的盒体,所述盒体上设有冷却介质入口、进风口、出风口、冷却介质出口;
其中,冷却介质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水路结构中,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流出,干衣筒内的湿热空气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路结构中,经导热板冷却除湿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上设有排水口,所述导热板设有排水口,所述风路结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为所述导热板沿背离风路结构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排水口的边沿,以使所述排水口与所述盒体上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结构包括若干上翅片,相邻的所述上翅片之间形成水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翅片之间相互平行,且相邻所述上翅片之间的间距相等。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的边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导热板形成具有开口的凹槽,所述上翅片位于凹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及第四挡板首尾相连,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平行,相邻的两个上翅片分别一体成型于第一挡板与第三挡板,以形成连续弯折的水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翅片与所述第一挡板或第三挡板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气分离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结构包括若干下翅片,至少两个所述下翅片为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李宁宁朱博刘军徐剑
申请(专利权)人:云米互联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