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828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40
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涉及霉菌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箱体,箱体包括背板;以及自下而上水平安装在箱体内的若干置物板;每一置物板中部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背板上且置物板两侧均与背板滑动相连,每个置物板的两侧边均连接有与背板转动相连的翻转机构,每个置物板上连接的两翻转机构位于其置物板上连接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不同侧,每一翻转机构的动力输入端均与穿设于箱体内外的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两翻转机构关于转动轴中心对称,两翻转机构反向摆动且摆动角度小于90°;驱动驱动机构带动翻转机构翻转,使得两翻转机构带动置物板在箱体内围绕转动轴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转动,从而对位于置物板上的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进行缓慢的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
本技术涉及霉菌培养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
技术介绍
霉菌,即“发霉的真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霉菌培养箱是培养箱的一种,主要用于培养生物和植物,通过在密闭空间内设置相应的温度和湿度,使霉菌在4~6个小时左右即生长出来,是大专院校、医药、生物等科研部门常用的实验设备。淡紫拟青霉菌是高科技生物技术研制开发而成的微生物。淡紫拟青霉属于内寄生性真菌,是一些植物寄生线虫的重要天敌,能够寄生于卵,也能侵染幼虫和雌虫,可明显减轻多种作物根结线虫、胞囊线虫、茎线虫等植物线虫病的危害。在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中,如果是静止培养,菌丝往往在液体表面生长,在液面上只能形成菌膜,因此在菌丝球的培养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振荡器对淡紫拟青霉菌进行震荡,但在振荡器的使用中,一般都是对淡紫拟青霉菌进行上下震动,这样容易使淡紫拟青霉菌粘附在存放淡紫拟青霉菌容器的盖子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根据现有培养箱震荡过程中淡紫拟青霉菌在容器内飞溅的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背板;以及自下而上水平安装在箱体内的若干置物板;每一所述置物板中部均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背板上且置物板两侧均与背板滑动相连,每个置物板的两侧边均连接有与背板转动相连的翻转机构,每个置物板上连接的两翻转机构位于其置物板上连接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的不同侧,每一翻转机构的动力输入端均与穿设于箱体内外的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两翻转机构关于转动轴的轴心中心对称,两翻转机构反向摆动且摆动角度小于9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将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放置于置物板上并且进行固定,然后驱动驱动机构带动翻转机构翻转,由于置物板两侧的翻转机构关于转动轴中心对称且反向摆动,而且摆动角度小于90°,使得两翻转机构带动置物板在箱体内围绕转动轴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转动,从而对位于置物板上的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进行缓慢的晃动,能够有效减少在晃动过程中淡紫拟青霉菌附着在容器顶盖上的可能性。优选地,所述翻转机构包括与驱动机构转动相连的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滑动相连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转动设置在箱体内且与置物板对应的侧壁转动相连;驱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转动并与传动部相对滑动,从而使传动部摆动并带动置物板围绕转动轴转动。优选地,所述箱体上下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支撑柱,两支撑柱对称分布在置物板两侧,所述传动部包括通过转动连接轴转动连接在对应支撑柱与背板之间的转动块以及一端与转动块固定相连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置物板的侧壁转动相连,转动块远离连接杆的一侧与驱动部滑动相连。优选地,所述转动块远离连接杆一侧的侧壁上沿垂直于背板的方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驱动部包括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的滑块,所述滑块伸出滑动槽与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一端与滑块转动相连的驱动杆以及固定安装在箱体外的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伸入箱体内与驱动杆的另一端固定相连,转动块、驱动杆以及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不同轴相连。优选地,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每一置物板的两端部一一对应的两弧形槽,两所述弧形槽对称分布在转动轴两侧且均布置在置物板的转动路径上,置物板内固定安装有与转动轴平行的两连接轴,两所述连接轴对称分布于转动轴两侧且一一对应与两弧形槽滑动相连。优选地,所述转动块为半圆块,所述连接杆垂直固定安装在所述半圆块沿径向方向的直面上,所述滑动槽沿半圆块的弧面方向开设在半圆块的弧面上,所述转动连接轴沿半圆块的径向且与连接杆垂直的方向贯穿半圆块。优选地,所述置物板有三个。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Ⅰ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依次为:1、箱体;2、背板;21、弧形槽;22、支撑柱;3、置物板;31、转动轴;32、连接轴;4、翻转机构;41、转动块;411、滑动槽;412、滑块;42、转动连接轴;43、连接杆;5、驱动杆;6、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背板2;以及自下而上水平安装在箱体1内的若干置物板3;每一所述置物板3中部均通过转动轴31转动连接在背板2上且置物板3两侧均与背板2滑动相连,每个置物板3的两侧边均连接有与背板2转动相连的翻转机构4,每个置物板3上连接的两翻转机构4位于其置物板3上连接的转动轴31的轴向方向上的不同侧,每一翻转机构4的动力输入端均与穿设于箱体1内外的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两翻转机构4关于转动轴31的轴心中心对称,两翻转机构4反向摆动且摆动角度小于90°。将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放置于置物板3上并且进行固定,然后操作驱动机构带动翻转机构4翻转,由于置物板3两侧的翻转机构4关于转动轴31的轴心中心对称且反向摆动,而且摆动角度小于90°,使得两翻转机构4带动置物板3在箱体1内围绕转动轴31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转动,从而对位于置物板3上的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进行缓慢的晃动,能够有效减少在晃动过程中淡紫拟青霉菌附着在容器顶盖上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对其包括的翻转机构4进一步优化,所述翻转机构4包括与驱动机构转动相连的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滑动相连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转动设置在箱体1内且与置物板3对应的侧壁转动相连;驱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转动并与传动部相对滑动,从而使传动部摆动并带动置物板3围绕转动轴31转动;操作驱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转动,使得驱动部与传动部相对滑动,从而使传动部转动,通过连接在置物板3两侧的两传动部反向摆动配合带动置物板3在箱体1内围绕转动轴31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转动,从而对位于置物板3上的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进行缓慢的晃动。如图1-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对其包括的传动部进一步优化,所述箱体1上下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支撑柱22,两支撑柱22对称分布在置物板3两侧,所述传动部包括通过转动连接轴42转动连接在对应支撑柱22与背板2之间的转动块41以及一端与转动块41固定相连的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另一端与置物板3的侧壁转动相连,转动块41远离连接杆43的一侧与驱动部滑动相连;通过驱动机构带动驱动部与转动块41相对滑动,来带动转动块41转动,使得连接杆43跟随转动块41转动,从而通过与置物板3两侧壁均转动相连的两连接杆43反向摆动的配合,使得置物板3在箱体1内围绕转动轴31在一定角度内往复转动,从而对位于置物板3上的淡紫拟青霉菌的培养基进行缓慢的晃动。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包括:/n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背板(2);以及/n自下而上水平安装在箱体(1)内的若干置物板(3);其特征在于,/n每一所述置物板(3)中部均通过转动轴(31)转动连接在背板(2)上且置物板(3)两侧均与背板(2)滑动相连,每个置物板(3)的两侧边均连接有与背板(2)转动相连的翻转机构(4),每个置物板(3)上连接的两翻转机构(4)位于其置物板(3)上连接的转动轴(31)的轴向方向的不同侧,每一翻转机构(4)的动力输入端均与穿设于箱体(1)内外的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两翻转机构(4)关于转动轴(31)的轴心中心对称,两翻转机构(4)反向摆动且摆动角度小于9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包括:
箱体(1),所述箱体(1)包括背板(2);以及
自下而上水平安装在箱体(1)内的若干置物板(3);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置物板(3)中部均通过转动轴(31)转动连接在背板(2)上且置物板(3)两侧均与背板(2)滑动相连,每个置物板(3)的两侧边均连接有与背板(2)转动相连的翻转机构(4),每个置物板(3)上连接的两翻转机构(4)位于其置物板(3)上连接的转动轴(31)的轴向方向的不同侧,每一翻转机构(4)的动力输入端均与穿设于箱体(1)内外的驱动机构转动相连,两翻转机构(4)关于转动轴(31)的轴心中心对称,两翻转机构(4)反向摆动且摆动角度小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机构(4)包括与驱动机构转动相连的驱动部以及与驱动部滑动相连的传动部,所述传动部转动设置在箱体(1)内且与置物板(3)对应的侧壁转动相连;驱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转动并与传动部相对滑动,从而使传动部摆动并带动置物板(3)围绕转动轴(31)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淡紫拟青霉菌培养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上下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两支撑柱(22),两支撑柱(22)对称分布在置物板(3)两侧,所述传动部包括通过转动连接轴(42)转动连接在对应支撑柱(22)与背板(2)之间的转动块(41)以及一端与转动块(41)固定相连的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另一端与置物板(3)的侧壁转动相连,转动块(41)远离连接杆(43)的一侧与驱动部滑动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华西张卜芬宋启明毛光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启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