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及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7474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预制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及安装方法,包括墙板,所述墙板上端通过上横肋与楼板和上侧的墙板接触连接,所述墙板的下端通过下横肋与下侧的墙板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之间通过侧肋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密封件。目的在于通过将楼板搭置在墙板上的上横肋上,并施加预紧力,加大了楼板与墙板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墙板和楼板在水平力作用力下能够防止发生相对滑移,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在两个墙板之间设置了高阻尼密封件,通过高阻尼密封件的设置大大提升了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降低了结构的响应,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及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预制装配
,具体涉及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及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的是装配整体式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主要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构件运送至施工现场,通过预制混凝土构件间的连接实现装配建筑的整体施工。而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是通过现场浇筑混凝土或者灌浆进行连接,然后这种体系主要的问题在于现场湿作业量较大,施工速度较慢,另外套筒灌浆的密实程度检测困难,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因此,对于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尤其是墙板与楼板之间的连接,目前有干式连接方法,即通过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中预埋螺栓或预留孔,再通过钢板连接或者角钢焊接的方式实现稳固连接,这种方式通常结构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装配式建筑无法有效抗震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及安装方法,该结构通过将楼板搭置在墙板上的上横肋上,并施加预紧力,加大了楼板与墙板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墙板和楼板在水平力作用力下能够防止发生相对滑移,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在两个墙板之间设置了高阻尼密封件,通过高阻尼密封件的设置大大提升了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耗能能力,降低了结构的响应,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包括墙板,所述墙板上端通过上横肋与楼板和上侧的墙板接触连接,所述墙板的下端通过下横肋与下侧的墙板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之间通过侧肋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密封件。优选的,所述楼板的一端搭置在墙板的上横肋上,并与上横肋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楼板搭置在墙板上的一端与上侧墙板的下横肋相接触,所述楼板的表面与上侧墙板的下横肋露出的表面齐平。优选的,所述螺栓处,以及楼板与上侧墙板的下横肋之间填充抗裂砂浆;相邻的上下两个墙板之间填充坐浆料。优选的,所述高阻尼密封件为高阻尼橡胶,所述高阻尼密封件的宽度与墙板的厚度和侧肋的厚度之和相当。优选的,所述墙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数个加强肋;所述上横肋的宽度大于下横肋的宽度两倍以上。优选的,所述墙板的高度为3-5m,所述墙板的宽度为3-5m,所述墙板的厚度为60-100mm。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楼板安装,安装好下侧墙板后,将楼板吊装放置在已安装好的下侧墙板的上横肋上,通过螺栓连接,并施加预紧力;2)上下侧墙板安装,将上侧墙板吊装放置在已安装好的下侧墙板的上横肋上,使得上侧墙板的上横肋与楼板相接触,并使得楼板的表面与上侧墙板的下横肋露出的表面齐平,通过螺栓连接,并施加预紧力;3)左右侧墙板安装,在墙板的两个侧肋的外表面上设置高阻尼密封件,螺栓穿过高阻尼密封件后连接左右侧墙板,并施加预紧力。优选的,步骤2)中上下侧墙板之间填充坐浆料,坐浆料的厚度高于楼板的厚度与上侧墙板下横肋的厚度差值;所述上侧墙板的上横肋与楼板之间填充抗裂砂浆。优选的,所述上横肋的宽度大于下横肋的宽度,所述上横肋与下横肋的宽度差值大于200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墙板上设置上横肋、下横肋、侧肋以及加强肋,在保证墙板强度的同时可以使得墙板的厚度较常用墙板的厚度更薄,实现了墙板的轻量化,减小了结构的自重,也降低了施工成本,本专利技术墙板的厚度可减少至60mm;2)楼板通过直接与墙板相接触,并施加预应力,结构整体可以在水平力的作用下防止楼板和墙板之间发生相对滑移,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通过在两个墙板之间设置了高阻尼密封件,通过高阻尼密封件的作用力,在发生大震时,降低了结构的响应,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安全,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后,由于预应力的作用,可以恢复变形,并使得构件损伤较小;3)墙板安装时可以利用高阻尼橡胶的可变形性,调整墙板生产和安装时的误差,且高阻尼橡胶受压后可以封闭竖向接缝,从而达到对竖向接缝防水的目的;现场湿作业量小,施工速度快,且安装操作简单,质量容易把控,进一步凸显了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上下墙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左右墙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墙板的左视图;图5为墙板的俯视图。图中:1-墙板,2-上横肋,3-下横肋,4-侧肋,5-加强肋,6-楼板,7-螺栓,8-凹槽,9-高阻尼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耗能自恢复墙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安装,并能够进行抗震,提高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实施例一参考图1-5,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包括墙板1,墙板1的高度为单层层高,通常为3-5m,墙板1的宽度为3-5m,所述墙板1上端通过上横肋2与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接触连接,上横肋2上同时连接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通过上横肋2,可以使得楼板6直接搭置在上横肋2上,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的连接皆通过螺栓7连接,螺栓7为精轧螺纹钢,并施加预应力,使得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与上横肋2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摩擦力提供抗剪承载力,避免了楼板6与墙板1产生相对滑移,从而实现楼板6对墙板1的支撑,使结构形成空间受力体系,所述墙板1的下端通过下横肋3与下侧的墙板1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之间放置高阻尼密封件,高阻尼密封件优选高阻尼橡胶,从而增加结构的耗能。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通过侧肋4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密封件9。相邻的两块墙板1之间,也通过螺栓7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上横肋2上的预留孔为两排,一排用于与楼板6连接,一排用于与相邻的墙板1连接,其余墙板1边缘的肋上(下横肋3和侧肋4)的预留孔均为1排,用于与与其相邻的墙板1连接。上横肋2的宽度应大于下横肋3的宽度,宽度的差值不小于200mm,上横肋2与下横肋3宽度差值部分兼做后期楼板6连接的牛腿。如图1所示,所述楼板6搭置在墙板1上的一端与上侧墙板1的下横肋3相接触,所述楼板6的表面与上侧墙板1的下横肋3露出的表面齐平,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相邻的上下两个墙板1之间填充坐浆料,坐浆料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上下层墙板1生产和安装时产生的误差。坐浆料的厚度略高于楼板6与上层墙板1的下横肋3厚度的差值,保证楼板6安装完成后,楼板6与上层墙板1的下横肋3平齐。待坐浆料达到一定强度后,将螺栓7穿过上层墙板1的下横肋3、以及下层墙板1的上横肋2上的预留孔,而后施加预应力。上下墙板1通过上横肋2与下横肋3之间的摩擦力提供沿水平接缝的抗剪承载力,墙体的接缝面的抗弯承载力通过螺栓7的拉力和上横肋2与下横肋3之间的压力形成的力偶提供。墙板1边缘的肋上螺栓7的数量、直径间距等参数通过计算确定,为保证楼板6的稳定,单块墙板1每侧的螺栓7的数量不少于2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包括墙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上端通过上横肋(2)与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接触连接,所述墙板(1)的下端通过下横肋(3)与下侧的墙板(1)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通过侧肋(4)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密封件(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包括墙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上端通过上横肋(2)与楼板(6)和上侧的墙板(1)接触连接,所述墙板(1)的下端通过下横肋(3)与下侧的墙板(1)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通过侧肋(4)连接,侧面相邻的所述墙板(1)之间设置有高阻尼密封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6)的一端搭置在墙板(1)的上横肋(2)上,并与上横肋(2)通过螺栓(7)连接;所述楼板(6)搭置在墙板(1)上的一端与上侧墙板(1)的下横肋(3)相接触,所述楼板(6)的表面与上侧墙板(1)的下横肋(3)露出的表面齐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7)处,以及楼板(6)与上侧墙板(1)的下横肋(3)之间填充抗裂砂浆;相邻的上下两个墙板(1)之间填充坐浆料。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尼密封件(9)为高阻尼橡胶,所述高阻尼密封件(9)的宽度与墙板(1)的厚度和侧肋(4)的厚度之和相当。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耗能自恢复墙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1)的侧面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数个加强肋(5);所述上横肋(2)的宽度大于下横肋(3)的宽度两倍以上。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波朱禹熹周柏臣杨强李果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交投善筑成都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