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质净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水质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乡河道水质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地区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河道水系呈现成片污染的状态。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控源截污-应急修复-生态提升-长效维系”等系统方法对重污染河道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工程投资大、施工期较长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备、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和面源污染截留不到位的地区,很难在短期内建成高效的陆域污染源控制体系。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和初期雨水排入河道中,很容易造成下游水体呈现黑臭状态,严重影响周边环境质量。对于该类河道,采取人工强化曝气、投加功能菌剂、开展底泥疏浚和实施植物修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削减内源污染释放和改善水生态景观。然而,工程实践证明,上述措施需要科学系统组合,并建立智慧运行管理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理效果,有效控制治理成本。例如,强化曝气措施可以快速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和促进土著微生物生长,但持续高强度的曝气不仅消耗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在河道的两侧分别安装多个水质净化装置以对水进行净化,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包括前侧形成有进水侧的生物膜过滤模块(1)、位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后侧且能够促使水通过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的推流曝气模块(4),所述推流曝气模块(4)的左侧或右侧形成有出水侧,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侧朝向水流方向,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出水侧的水流朝向位于下游且与该水质净化装置最接近的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在河道的两侧分别安装多个水质净化装置以对水进行净化,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包括前侧形成有进水侧的生物膜过滤模块(1)、位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后侧且能够促使水通过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的推流曝气模块(4),所述推流曝气模块(4)的左侧或右侧形成有出水侧,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侧朝向水流方向,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出水侧的水流朝向位于下游且与该水质净化装置最接近的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出水侧的水流方向与驳岸线的延伸方向相交;优选地,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出水侧的水流方向与驳岸线的延伸方向的夹角(a)为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出水侧的水流方向与位于下游且与该水质净化装置最接近的水质净化装置的进水侧相交且形成夹角(b),所述夹角(b)为70°~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流方向上,每三台所述水质净化装置围设成三角形区域,所述三角形区域内形成有涡流沉降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间距为20~50m,所述水质净化装置的生物膜过滤模块(1)的靠近对岸的最外侧与所述对岸的垂直距离为所述河道总宽度的0.4~0.6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包括具有容纳空间且能够供水进入和流出的第一容纳室(2)、堆叠在所述第一容纳室(2)内的中空的镂空球(3)、装填在所述镂空球(3)内的填料;所述推流曝气模块(4)包括具有容纳空间且与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相连通的第二容纳室(5)、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室(5)内的推流曝气机(6),所述推流曝气机(6)的进气口位于水面的上方至少50cm,所述出水侧开设在所述第二容纳室(5)上以供来自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的水以及空气流出所述第二容纳室(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净化装置还包括多个浮筒(11),多个所述浮筒(11)分别对应安装在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和/或所述推流曝气模块(4)的左右两侧,所述水质净化装置能够在所述浮筒(11)的浮力作用下漂浮在水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质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室(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容纳室(2)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1.0~4.5m,水平方向上的长宽比为(1.5~3):1;所述生物膜过滤模块(1)还包括多个网框,多个所述网框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室(2)内,装填有所述填料的所述镂空球(3)堆叠在所述网框内,多个所述网框内装填的填料相同或者不同;与所述出水侧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容纳室(2)的侧面和/或与所述出水侧位于同一侧且最靠近所述出水侧的所述网框的侧面设有封闭的面板。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钱飞跃,张绮亮,卫千霆,文言,姜晶,刘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