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物流管理
,具体为一种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在进行分拣、配送时,其配送员常常会随配送车装载有一辆推车,以方便配送员对物件的配送,但现今的推车,若采用较小的推车则不能够装载更多的物件,若采用较大的推车则不能够方便配送员的配送。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在使用时装载更多的物件、不使用时体积更小的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包括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包括车体、推杆和车轮(1),所述车体的右端与推杆的左端连接,所述车体的中部底端设置有车轮架(2),所述车轮(1)与车轮架(2)之间通过轴承(3)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第一车体(4)和第二车体(5),所述第一车体(4)的内部的中部均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第二车体(5)的内部的左部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第一车体(4)与第二车体(5)之间安装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合页(7),所述合页(7)的顶端左部与第一车体(4)的底端的右端连接,所述合页(7)的顶端右部与第一车体(4)的底端的左端连接,所述合页(7)的顶端的左端设置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物流管理的便携式推车装置,包括车体、推杆和车轮(1),所述车体的右端与推杆的左端连接,所述车体的中部底端设置有车轮架(2),所述车轮(1)与车轮架(2)之间通过轴承(3)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第一车体(4)和第二车体(5),所述第一车体(4)的内部的中部均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第二车体(5)的内部的左部设置有支撑杆(6),所述第一车体(4)与第二车体(5)之间安装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合页(7),所述合页(7)的顶端左部与第一车体(4)的底端的右端连接,所述合页(7)的顶端右部与第一车体(4)的底端的左端连接,所述合页(7)的顶端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卡板(8),所述合页(7)的顶端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卡板(9),所述第一卡板(8)的左端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卡块(10),所述第二卡板(9)的左端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卡块(10),所述第一车体(4)和第二车体(5)之间的顶端安装有卡盘(11),所述卡盘(11)的左部和右部均设置有卡槽(16),每个所述卡槽(16)均于卡盘(11)的前部贯穿至卡盘(11)的后部,两个所述第一卡块(10)分别穿过卡槽(16)并卡在卡盘(11)上,所述第二车体(5)的底端右部设置有支脚(12),所述推杆包括第一推杆(13)和第二推杆(14),所述第一推杆(13)的内部设置有滑动槽(15),所述滑动槽(15)于第一推杆(13)的左端贯穿至第一推杆(13)的右端,所述第一推杆(13)的右部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卡槽(16),每个所述卡槽(16)均于滑动槽(15)的内部贯穿至滑动槽(15)的圆周外壁,所述第一推杆(13)内套接有第二推杆(14),所述第二推杆(14)的左部的内部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于第二推杆(14)的顶端贯穿至第二推杆(14)的底端,所述通孔的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小霞,朱翔,张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