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6200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13
本申请公开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第一框架体位于正前方,第二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左侧,第三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的右侧;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一起构成“U”形结构;第一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一网布;第二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二网布,在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形成第一窗口;第三框架体上形成有盖板,在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形成第二窗口;盖板上形成有套管,管用于插入湿化管路的端部;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所构成“U”形结构的上侧形成有第三网布,下侧形成有第四网布;第三、第四网布的前端形成有凹口,以对应使用者的颈部轮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
本申请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
技术介绍
气管切开患者在脱机前,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呼吸锻炼;锻炼期间气管套管还是保留在患者的喉部;这时,患者如果咳嗽,痰液会从套管中飞射出;而且,在锻炼期间,由于患者的呼吸不是经过鼻腔,所以没有自然呼吸的湿气,需要专门的湿化,就是在患者的气管套管的端口附近提供湿化气体,湿化管路的固定也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其一方面可以防止痰液飞射,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固定湿化管路。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其包括:“口”字形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第一框架体位于正前方,第二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左侧,第三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的右侧;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一起构成“U”形结构;第一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一网布,第一网布覆盖整个第一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第二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二网布,第二网布覆盖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在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形成第一窗口;第三框架体上形成有盖板,盖板覆盖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在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形成第二窗口;盖板上形成有套管,套管与所述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内部连通,套管用于插入湿化管路的端部;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所构成“U”形结构的上侧形成有第三网布;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所构成“U”形结构的下侧形成有第四网布;第三网布的左端与第一窗口的右边缘对齐,第三网布的右端与第二窗口的左边缘对齐;第四网布的左端与第一窗口的右边缘对齐,第四网布的右端与第二窗口的左边缘对齐;第三、第四网布的前端形成有凹口,以对应使用者的颈部轮廓。优选地,所述第二、第三框架之间设置有棉布带,所述棉布带用于绕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以将所述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固定在患者的颈部前侧。通过将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固定在患者的颈部前侧,气管的切口被该支架包围,咳嗽时喷出的痰液被支架上的网布等阻挡,不会被喷射到外部;湿化管路的端部可以插到支架一侧的套管中,便于为患者持续提供湿化气体。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的棉布带与第二、第三框架的结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进行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其包括:“口”字形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11、12、13;第一框架体11位于正前方,第二框架体12形成在第一框架体11左侧,第三框架体13形成在第一框架体11的右侧;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11、12、13一起构成“U”形结构。第一框架体11上形成有第一网布21,例如是纱布或口罩中使用的无纺布,第一网21布覆盖整个第一框架体11所围绕的面积。第二框架体12上形成有第二网布24,第二网布24可以与第一网布21材质相同,第二网布24覆盖第二框架体12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如图4所示,在第二框架体12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形成第一窗口12b。第三框架体13上形成有盖板25,盖板25可以是塑料板;盖板25覆盖第三框架体13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如图5所示,在第三框架体13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形成第二窗口13b;盖板25上形成有套管31,套管31与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内部连通,套管31用于插入湿化管路的端部。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11、12、13所构成“U”形结构的上侧形成有第三网布22;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11、12、13所构成“U”形结构的下侧形成有第四网布23;第三网布22的左端与第一窗口12b的右边缘对齐,第三网布22的右端与第二窗口13b的左边缘对齐;第四网布23的左端与第一窗口12b的右边缘对齐,第四网布23的右端与第二窗口13b的左边缘对齐;第三、第四网布22、23的前端形成有凹口22a、23a,以对应使用者的颈部轮廓。第二、第三框架12、13之间设置有棉布带,如图4、5、6所示,棉布带固定在第二、第三框架12、13的后端杆体12a、13a上。棉布带用于绕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以将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固定在患者的颈部前侧。使用时,将本申请的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通过棉布带固定在患者的颈部,使得气管切口被围绕在支架内,湿化管路插在套管中;患者咳嗽时,喷出的痰液被支架上的网布或挡板阻挡,不能喷射到外部,防止环境的污染;套管方便固定湿化管路,以方便持续为患者提供湿化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口”字形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第一框架体位于正前方,第二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左侧,第三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的右侧;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一起构成“U”形结构;/n第一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一网布,第一网布覆盖整个第一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n第二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二网布,第二网布覆盖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在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形成第一窗口;/n第三框架体上形成有盖板,盖板覆盖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在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形成第二窗口;盖板上形成有套管,套管与所述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内部连通,套管用于插入湿化管路的端部;/n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所构成“U”形结构的上侧形成有第三网布;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所构成“U”形结构的下侧形成有第四网布;第三网布的左端与第一窗口的右边缘对齐,第三网布的右端与第二窗口的左边缘对齐;第四网布的左端与第一窗口的右边缘对齐,第四网布的右端与第二窗口的左边缘对齐;第三、第四网布的前端形成有凹口,以对应使用者的颈部轮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口”字形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第一框架体位于正前方,第二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左侧,第三框架体形成在第一框架体的右侧;第一、第二、第三框架体一起构成“U”形结构;
第一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一网布,第一网布覆盖整个第一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
第二框架体上形成有第二网布,第二网布覆盖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在第二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形成第一窗口;
第三框架体上形成有盖板,盖板覆盖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左部,在第三框架体所围绕的面积的右部形成第二窗口;盖板上形成有套管,套管与所述气管切开患者用支架内部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梅王瑞赵秋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