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及蜜蜂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555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6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及蜜蜂养殖方法,其包括巢框,其具有内部安装空间,且所述内部安装空间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个安装区域;以及育王条,其可转动的设置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中,且一个安装区域内仅对应设置一个育王条;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且连接巢础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造脾;以及割除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当作普通巢脾和育王装置使用,符合蜂群的生物学特性,易培育出蜂王,且操作技术难点低、易被掌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及蜜蜂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蜜蜂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及蜜蜂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在传统育王过程中,需要人工将巢房中的卵或幼虫转移到王台中,然后放入无王群或无王区进行育王,其过程比较繁琐,而且移虫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对于刚饲养蜜蜂的养蜂者和饲养中华蜜蜂的养蜂者。后期虽开发出免移虫技术,但程序相对也比较复杂。另外,现在的育王方法基本上都是将饲养蜜蜂的巢脾和育王的育王条分开,不需要育王时,养蜂者需要单独保存育王条,需要育王时,则将育王条进行组装使用,其同样存在操作过程繁琐,不易掌握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及蜜蜂养殖方法,其可以供蜂群造脾和育王装置使用,符合蜂群的生物学特性,易培育出蜂王,且操作技术难点低、易被掌握。具体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其包括:巢框,其具有内部安装空间,且所述内部安装空间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个安装区域;以及育王条,其可转动的设置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中,且一个安装区域内仅对应设置一个育王条;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且连接巢础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造脾;以及,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上框梁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下框梁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优选的,每一育王条的宽度为8-15mm,长度为40-45cm。优选的,每一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相邻两育王条之间的距离为3-8cm。优选的,每一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的下框梁之间的距离为3-8cm。优选的,所述育王条由硬质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育王条包括:主体、连接所述主体一端的第一旋转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另一端的第二旋转部;其中,所述第一旋转部穿过所述巢框的左边梁,第二旋转部穿过所述巢框的右边梁,通过转动第一旋转部和/或第二旋转部带动主体转动。优选的,所述巢框由木质材料或塑料制成。优选的,所述双用巢框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巢础的线状结构,其设置在连续的若干个安装区域中,且一个安装区域内仅对应设置一个线状结构,所述线状结构一端连接该安装区域内巢框的左边梁,另一端连接该安装区域内巢框的右边梁。还提供一种通过上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实现的蜜蜂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上述巢框组件,并将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育王条表面连接巢础,放入蜂群中造脾,形成普通巢脾;控制蜂王在此巢脾中产卵,然后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上框梁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下框梁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使得每一育王条表面连接的巢础上的巢房朝下;再将所述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还提供一种通过上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实现的蜜蜂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上述巢框组件,并将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育王条表面连接巢础,且所述巢础用线状结构固定;再放入蜂群中造脾,形成普通巢脾;控制蜂王在此巢脾中产卵,然后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上框梁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下框梁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使得每一育王条表面连接的巢础上的巢房朝下;再将所述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用巢框组件一方面可以当作普通巢脾使用,供蜜蜂繁殖、生产等,另一方面,当蜂群需要育王时,可以直接使用该双用巢框组件用来育王,且可重复使用、不需要移虫,操作技术难点低、易被普通养蜂者掌握和使用,也符合蜂群的生物学特性,易培育出蜂王,并且不需要额外保存育王工具,节省空间,有利于蜜蜂饲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双用巢框组件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双用巢框组件的育王条部分翻转至水平状态时的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育王条的整体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双用巢框组件的整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其包括:巢框1,其具有内部安装空间S,且巢框1由木质材料或塑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巢框1包括:上框梁11、左边梁12、右边梁13以及下框梁14,其中,所述左边梁12、右边梁13的上部均各自对应连接上框梁11的下端面、下部均各自对应连接下框梁14的一个端部,且上框梁11、下框梁14相互平行,左边梁12、右边梁13相互平行,由此,通过框梁11、左边梁12、右边梁13以及下框梁14围成一闭合结构,且所述闭合结构具有所述内部安装空间S;进一步的,所述内部安装空间S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个安装区域P;育王条2,其设置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P中,且一端可转动的连接该安装区域P内的左边梁12,另一端可转动的连接该安装区域P内的右边梁13,且一个安装区域P内仅对应设置一个育王条2;具体的,所述育王条2可以有多个,同时,所述育王条2可以由硬质材料,如不锈钢制成,且每一育王条2的宽度为8-15mm,长度为40-45cm左右,具体长度根据不同饲养蜂箱的内径及巢框内径而定;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若所述育王条2有多个(如3-4个),则每一育王条2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相邻两育王条2之间的距离H1为3-8cm(优选为3.5cm),且最下方的育王条2与下框梁14之间的距离H2为3-8cm(优选为4cm)。使用时,首先制作上述巢框组件,并将每一育王条2均旋转至直立状态(即图1中的状态),然后育王条2表面连接普通双面巢础或单面巢础,再放入蜂群中造脾,形成普通巢脾,供蜂群繁殖、生产使用。当需要育王时,控制蜂王在此巢脾中产卵,然后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2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2与巢框上框梁11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2与巢框下框梁14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2(如最下方的育王条2)转动至水平状态,使得每一育王条2表面连接的巢础上的巢房朝下(如图2中最下方的育王条2所示),然后再放入蜂群中育王;育王结束后,清理育王条2上的蜂蜡,转动育王条2至垂直状态(如图1),其表面重新连接巢础,再次放入蜂群作为普通巢脾使用,或者,重复上述方法再次进行育王;优选的,所述育王方式包括: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无王区或无王群中改造王台育王,或将无底王台卡入育王条2中含有卵或幼虫的工蜂巢房中,再放入上述蜂群中育王;优选的,上述用于育王的蜂群为无卵、小幼虫但有封盖子的无王区或无王群。由此,本实施例中的巢框组件可同时供蜂群造脾以及育王,而且不需要移虫,操作技术难点低、易被普通养蜂者掌握和使用,也符合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巢框,其具有内部安装空间,且所述内部安装空间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个安装区域;/n以及育王条,其可转动的设置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中,且一个安装区域内仅对应设置一个育王条;/n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且连接巢础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造脾;以及,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上框梁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下框梁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巢框,其具有内部安装空间,且所述内部安装空间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个安装区域;
以及育王条,其可转动的设置在至少一个安装区域中,且一个安装区域内仅对应设置一个育王条;
每一育王条均旋转至直立状态,且连接巢础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造脾;以及,割除相邻两个育王条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上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上框梁之间的巢脾和/或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下框梁之间的巢脾,然后将至少一个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后,将所述饲养和育王双用巢框组件放入蜂群中育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育王条的宽度为8-15mm,长度为40-45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相邻两育王条之间的距离为3-8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育王条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最下方的育王条与巢框的下框梁之间的距离为3-8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王条由硬质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用巢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王条包括:
主体、连接所述主体一端的第一旋转部以及连接所述主体另一端的第二旋转部;其中,所述第一旋转部穿过所述巢框的左边梁,第二旋转部穿过所述巢框的右边梁,通过转动第一旋转部和/或第二旋转部带动主体转动。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波胡越洋刘建辉何旭江颜伟玉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