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512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6: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两个侧板和顶板,侧板的底部由一侧壁贯穿至另一侧壁开设有方槽,且方槽内由上至下等距离设置有五个叶子板,所述叶子板的中心位置处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且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方槽对应位置处的侧壁转动连接,顶板顶部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蜂鸣器和氖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蜂鸣器和氖灯的同时作用,双重提醒报警,避免人员触电,提高了安全系数,以及通过转动叶子板,使得方槽的大小可调,适用于不同的作业环境,提高了整体装置的适配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
技术介绍
配电箱是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配电箱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漏电,但是现有的配电箱存在以下缺陷:1、现有的配电箱一般没有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因此在人员不知是否漏时如果直接用手去触摸配电箱箱门,则会造成触电的情况,安全系数较低;2、现有的配电箱的散热口一般都是不可调整,即不能调整散热口的大小、闭合和打开状态,实际应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通过设置有蜂鸣器和氖灯,当配电箱漏电时,两者同时工作,发出亮光和声响,同时工作,以及通过在两个侧板的下方均开设有方槽,方槽内由上至下设置有五个叶子板,且叶子板通过转轴与侧板转动连接,解决了现有的配电箱安全系数较低和散热口大小不可调整,适用性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包括两个侧板、顶板、后板、上前板和下前板,所述顶板、两个侧板、后板、上前板和下前板围成一个箱体,便于对电器元件的保护。进一步地,所述侧板的底部由一侧壁贯穿至另一侧壁开设有方槽,便于箱体内部的电器元件散热,且方槽内由上至下等距离设置有五个叶子板,便于调整方槽的大小,所述叶子板的中心位置处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便于叶子板的转动,且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方槽对应位置处的侧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阻隔架,避免外物进入箱体内部。进一步地,所述顶板底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板顶部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蜂鸣器和氖灯,便于配电箱漏电时,提供双重提醒报警。进一步地,所述后板的顶部与顶板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后板的两侧壁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板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板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便于电器元件的安装,且固定板位于顶板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上前板与两个侧板中一个侧板一侧的上方转动连接,且上前板一侧壁背离后板一侧壁的顶部贯穿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一观察板,便于观察箱体阻隔架上方的电器元件。进一步地,所述下前板位于上前板的下方,且下前板与和上前板转动连接的侧板转动连接,所述下前板背离后板一侧壁的中间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观察板,便于观察箱体内部阻隔架下方的区域,防止有外物进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有蜂鸣器和氖灯,当配电箱漏电时,两者同时工作,发出亮光和声响,同时工作,避免人员触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提高了安全系数。2、本技术通过在两个侧板的下方均开设有方槽,方槽内由上至下设置有五个叶子板,且叶子板通过转轴与侧板转动连接,使得散热口的大小、闭合和打开状态可调,适用于不同的作业环境,增强了适配性。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上前板和下前板打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阻隔架与整体结构连接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侧板的爆炸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10、侧板;111、方槽;112、叶子板;1121、转轴;120、顶板;121、蜂鸣器;122、氖灯;130、后板;131、固定板;140、上前板;141、第一观察板;150、下前板;151、第二观察板;160、阻隔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包括两个侧板110、顶板12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顶板120、两个侧板11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围成一个箱体,用于对箱体内部电器元件的保护,侧板110的底部由一侧壁贯穿至另一侧壁开设有方槽111,且方槽111内由上至下等距离设置有五个叶子板112,叶子板112的中心位置处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121,且转轴1121的两端分别与方槽111对应位置处的侧壁转动连接,两个侧板110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阻隔架160,观察配电箱的所处位置,如果处于风沙较大区域,则转动叶子板112,使其与侧板110的角度尽可能减小,避免风沙进入箱体内部,如果所处环境不见风沙,则转动叶子板112,使其与侧板110呈垂直状态。其中如图2-3所示,顶板120底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顶板120顶部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蜂鸣器121和氖灯122,如果该配电箱存在漏电,则电流输入蜂鸣器121和氖灯122的内部,使其二者开始工作,此时,蜂鸣器121发出响声,氖灯122发出亮光,双重提醒警报,后板130的顶部与顶板120底部的一侧固定连接,且后板130的两侧壁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板110侧壁的一端固定连接,后板130的一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31,且固定板131位于顶板120的下方,打开上前板140,将电器元件安装固定在固定板131上,上前板140与两个侧板110中一个侧板110一侧的上方转动连接,且上前板140一侧壁背离后板130一侧壁的顶部贯穿嵌入固定连接有第一观察板141,当配电箱漏电时,通过第一观察板141观察箱体的内部区域,检测是否有电器元件脱落,下前板150位于上前板140的下方,且下前板150与和上前板140转动连接的侧板110转动连接,下前板150背离后板130一侧壁的中间位置处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观察板151,用于观察箱体内部阻隔架160下方的区域,防止有外物进入。工作原理:将该配电箱安置在合适位置处,将电器元件安装在固定板131上,在未漏电的状态下,蜂鸣器121与氖灯122均处于断电状态,即不工作,但是如果该配电箱存在漏电,则电流输入蜂鸣器121和氖灯122的内部,使其二者开始工作,此时,蜂鸣器121发出响声,氖灯122发出亮光,双重提醒,避免人员触电。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侧板(110)、顶板(12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所述顶板(120)、两个侧板(11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围成一个箱体;所述侧板(110)的底部由一侧壁贯穿至另一侧壁开设有方槽(111),且方槽(111)内由上至下等距离设置有五个叶子板(112),所述叶子板(112)的中心位置处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121),且转轴(1121)的两端分别与方槽(111)对应位置处的侧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侧板(110)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阻隔架(16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侧板(110)、顶板(12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所述顶板(120)、两个侧板(110)、后板(130)、上前板(140)和下前板(150)围成一个箱体;所述侧板(110)的底部由一侧壁贯穿至另一侧壁开设有方槽(111),且方槽(111)内由上至下等距离设置有五个叶子板(112),所述叶子板(112)的中心位置处由一端贯穿至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1121),且转轴(1121)的两端分别与方槽(111)对应位置处的侧壁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侧板(110)之间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阻隔架(1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箱漏电防触电的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20)底部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侧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20)顶部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有蜂鸣器(121)和氖灯(122)。


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定国郑定辉张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泰油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