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3918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属于提升技术领域。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分别设有配重块和吊框,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还设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配重块和吊框在框架上升降。本装置主要依靠驱动组件上的一个电机,并在驱动组件上的第一链轮、转动轴、第二链轮、第一链条以及升降组件的辅助下,使得配重块和吊框之间能够在框架上实现交替升降的情况,从而避免因现有技术中多个电机之间需要同步转动的问题出现,并且来提高提升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提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属于提升

技术介绍
目前市售的提升装置,至少需要两个电机来进行驱动提升装置升降,但是此时需要考虑多个电机之间的同步转动情况,为此在现实生产中,要实现电机间的同步转动存在困难,继而使得提升装置在运行时稳定性较差,为此针对上述情况,需要设计一种提升装置,只要利用一个电机,来实现提升装置的升降,并且避免因多个电机之间需要同步转动而造成提升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及的技术问题,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内部分别设有配重块和吊框,所述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还设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配重块和吊框在框架上升降。作为优选实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链轮、转动轴、第二链轮、第一链条和升降组件,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顶板上,所述第一链轮转动套接在顶板上,且所述第一链轮固定套接在电机输出端上,所述第二链轮固定套接在转动轴上,并与所述第一链轮相对应,所述第一链条共同啮合在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上;所述升降组件一部分设在顶板的转动轴上,另一部分分别设在吊框上,还有一部分设在配重块上。作为优选实例,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两个第三链轮、两个第四链轮、两个第五链轮、两个第二链条和两个第三链条,两个所述第三链轮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四链轮也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五链轮分别位于顶板的另一端两边,且两个所述第五链轮和转动轴分别位于电机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链条的一端与第四链轮的一端相啮合,并与吊框的顶部一端相固定,另一端与配重块顶部相固定,每个所述第三链条的一端与第三链轮相啮合,并也与配重块顶部相固定,另一端与第五链轮相啮合,并与吊框的顶部另一端相固定。作为优选实例,每个所述第四链轮与转动轴的中心距离小于每个第三链轮与转动轴的中心距离。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框架结构为可拆卸安装式框架结构。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框架包括多个固定框,每相邻两个固定框之间通过螺丝固定。作为优选实例,所述顶板上还分别可拆卸式安装有多个防护罩,一部分用于保护第三链轮、第五链轮、第三链条以及第四链轮,另一部分用于保护第二链轮、第一链轮以及第一链条。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的直径、齿数均相同,所述第三链条的直径大于第五链轮的直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主要依靠驱动组件上的一个电机,并在驱动组件上的第一链轮、转动轴、第二链轮、第一链条以及升降组件的辅助下,使得配重块和吊框之间能够在框架上实现交替升降的情况,从而避免因现有技术中多个电机之间需要同步转动的问题出现,并且来提高提升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驱动组件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驱动组件、升降组件、配重块和吊框所形成的整体机构正视图。图中:框架1、配重块2、吊框3、电机4、第一链轮5、转动轴6、第二链轮7、第一链条8、顶板9、第三链轮10、第四链轮11、第五链轮12、第二链条13、第三链条14、防护罩1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5所示,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的内部分别设有配重块2和吊框3,框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9,顶板9上还设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配重块2和吊框3在框架1上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电机4、第一链轮5、转动轴6、第二链轮7、第一链条8和升降组件,电机4固定安装在顶板9上,第一链轮5转动套接在顶板9上,且第一链轮5固定套接在电机4输出端上,第二链轮7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上,并与第一链轮5相对应,第一链条8共同啮合在第一链轮5和第二链轮7上;升降组件一部分设在顶板9的转动轴6上,另一部分分别设在吊框3上,还有一部分设在配重块2上。升降组件包括两个第三链轮10、两个第四链轮11、两个第五链轮12、两个第二链条13和两个第三链条14,两个第三链轮10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的两端,两个第四链轮11也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的两端,每个第五链轮12分别位于顶板9的另一端两边,且两个第五链轮12和转动轴6分别位于电机4的两侧,每个第二链条13的一端与第四链轮11的一端相啮合,并与吊框3的顶部一端相固定,另一端与配重块2顶部相固定,每个第三链条14的一端与第三链轮10相啮合,并也与配重块2顶部相固定,另一端与第五链轮12相啮合,并与吊框3的顶部另一端相固定。每个第四链轮11与转动轴6的中心距离小于每个第三链轮10与转动轴6的中心距离。框架1结构为可拆卸安装式框架结构。框架1包括多个固定框,每相邻两个固定框之间通过螺丝固定。采用上述方案,相比于现有框架1采用焊接的方式组合而成,其具有稳定性高的优势。顶板9上还分别可拆卸式安装有多个防护罩15,一部分用于保护第三链轮10、第五链轮12、第三链条14以及第四链轮11,另一部分用于保护第二链轮7、第一链轮5以及第一链条8。第三链轮10和第四链轮11的直径、齿数均相同,第三链条14的直径大于第五链轮12的直径。工作原理:启动电机4,带动第一链轮5的转动,从而在第一链条8的驱动下,带动第二链轮7的转动,继而带动第一链条8的转动,继而带动转动轴6的转动,继而带动第三链轮10和第四链轮11的转动,继而一方面在第三链轮10转动下,并在第三链条14的连接下,带动第五链轮12的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链条14的转动,继而使得在配重块2的上升或下降下,来带动吊框3的一端下降或上升,继而在另一方面在第四链轮11的转动下,带动第二链条13的转动,继而使得在配重块2的上升或下降下,来带动吊框3的另一端下降或上升,最终在配重块2的上升或下降下,来带动吊框3的下降或上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分别设有配重块(2)和吊框(3),所述框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9),所述顶板(9)上还设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配重块(2)和吊框(3)在框架(1)上升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分别设有配重块(2)和吊框(3),所述框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9),所述顶板(9)上还设有驱动组件,用于驱动配重块(2)和吊框(3)在框架(1)上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4)、第一链轮(5)、转动轴(6)、第二链轮(7)、第一链条(8)和升降组件,所述电机(4)固定安装在顶板(9)上,所述第一链轮(5)转动套接在顶板(9)上,且所述第一链轮(5)固定套接在电机(4)输出端上,所述第二链轮(7)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上,并与所述第一链轮(5)相对应,所述第一链条(8)共同啮合在第一链轮(5)和第二链轮(7)上;
所述升降组件一部分设在顶板(9)的转动轴(6)上,另一部分分别设在吊框(3)上,还有一部分设在配重块(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两个第三链轮(10)、两个第四链轮(11)、两个第五链轮(12)、两个第二链条(13)和两个第三链条(14),两个所述第三链轮(10)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的两端,两个所述第四链轮(11)也分别固定套接在转动轴(6)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五链轮(12)分别位于顶板(9)的另一端两边,且两个所述第五链轮(12)和转动轴(6)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农刘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阮拓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