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3916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包括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所述轿厢托架包括水平的托架底板和位于托架底板的边缘的托架围框,所述托架围框垂直于托架底板,所述轿底结构在轿厢托架上的投影位于托架底板的内部;所述轿底结构包括固定板和设置于固定板的下表面的轿底面板,所述轿底面板的面积小于固定板;所述托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互相垂直的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与托架底板相贴合,所述竖直端与托架围框相贴合;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通过一轿底连接件与轿底结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缓电梯运行中的振动,提高乘坐的舒适度,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安装的灵活度,便于装卸与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梯轿底
,尤其是涉及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房地产的飞速发展,对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有限的土地空间,使得寸土如金,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多老小区也开始增设电梯。电梯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代步工具。但是有限的空间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不能像常规电梯要求一样,能够预留足够的空间来安装电梯,尤其底坑深度这一因素影响特别大。传统的浅底坑轿底为了压缩轿底组件的厚度,直接省略轿厢托架和减震垫,将轿底直接与轿厢架立梁连接,俗称“死轿底”,由于没有减震效果,电梯启停舒适感较差,且称重装置需改用其他方式,如绳头称重,这导致成本大大增加。因此,设计一种既可满足浅底坑要求,又具有减震作用的轿底组件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包括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所述轿厢托架包括水平的托架底板和位于托架底板的边缘的托架围框,所述托架围框垂直于托架底板,所述轿底结构在轿厢托架上的投影位于托架底板的内部;所述轿底结构包括固定板和设置于固定板的下表面的轿底面板,所述轿底面板的面积小于固定板;所述托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互相垂直的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与托架底板相贴合,所述竖直端与托架围框相贴合;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通过一轿底连接件与轿底结构连接,所述轿底连接件包括与固定板相连的第一端面、与减震装置相连的第二端面和连接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的中间连接面。优选的是,所述中间连接面呈竖直状态,所述中间连接面与轿底面板的侧面相贴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位于中间连接面的两侧。优选的是,所述减震装置为弹簧橡胶减震垫。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竖直端相贴合,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呈U型。优选的是,所述减震装置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轿厢托架的四个端点处。优选的是,所述轿厢托架的外侧设置有安装片,所述安装片上设置有安装孔。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之间通过减震装置连接,减缓电梯运行中的振动,提高乘坐的舒适度;使得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分开,有足够的空间在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安置称重装置,便于称重装置的调试及维护;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了底坑的总厚度,省去了底坑空间;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轿厢托架连接,既能提高强度,又能提高安装的灵活度,便于装卸与维护,改善了电梯的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的剖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的轿底连接件的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的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其中:1、轿厢托架;11、托架底板;12、托架围框;2、轿底结构;21、固定板;22、轿底面板;3、第一连接件;31、水平端;32、竖直端;33、折弯面;4、减震装置;5、轿底连接件;51、第一端面;52、第二端面;53、中间连接面;6、第二连接件;7、安装片;71、安装孔;8、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如附图1所示为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包括轿厢托架1和轿底结构2,轿厢托架1包括水平的托架底板11和位于托架底板11的边缘的托架围框12,托架围框12垂直于托架底板11。轿底结构2在轿厢托架1上的投影位于托架底板11的内部。轿底结构2包括固定板21和设置于固定板21的下表面的轿底面板22,轿底面板22的面积小于固定板21,便于轿底连接件5安装在固定板21的边缘。托架底板11上安装有第一连接件3,如附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3包括互相垂直的水平端31和竖直端32,水平端31与托架底板11相贴合,竖直端32与托架围框12相贴合,分别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整体的强度,第一连接件3内均匀分布有肋板8,进一步增强了第一连接件3的支撑强度。水平端31上安装有减震装置4,螺栓依次穿过托架底板11和第一连接件3与减震装置4的底部相连。减震装置4为弹簧橡胶减震垫,减缓电梯运行中的振动,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度。减震装置4通过一轿底连接件5与轿底结构2连接。如附图3所示,轿底连接件5包括与固定板21相连的第一端面51、与减震装置4相连的第二端面52和连接第一端面51、第二端面52的中间连接面53。中间连接面53呈竖直状态,中间连接面53与轿底面板22的侧面相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连接的稳固性。第一端面51和第二端面52分别位于中间连接面53的两侧,使安装在第二端面52下方的减震装置4能够嵌入轿厢托架1内,隐藏在轿底面板22的下方,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了轿底的总厚度。轿底连接件5解决了减震装置4直接与轿底面板22连接的不便,通过轿底连接件5和螺栓螺母使轿底结构2的固定板21和减震装置4固定连接,在保证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且轿底连接件5的安装使得轿厢托架1和轿底结构2之间具有空间,便于称重装置安装在轿底面板22的底部,便于称重的调试及维护。减震装置4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在轿厢托架1的四个端点处,嵌在相邻的肋板8之间。第一连接件3上还安装有第二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6与第一连接件3的竖直端32相贴合,第二连接件6的横截面呈U型。第一连接件3远离竖直端32的一侧还具有竖直向上的折弯面33。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6与轿厢托架1连接,既能提高强度,又能提高安装的灵活度,便于装卸与维护。轿厢托架1的外侧设置有安装片7,安装片7上设置有安装孔71。将轿厢托架1与立梁直接连接,省去了下梁组件。轿厢托架1下方为底坑,轿厢托架1下表面设置有缓冲器撞板,相应的,底坑上方设置有缓冲器,缓冲器撞板与缓冲器对应设置,进一步提高缓冲作用。本技术浅底坑轿底组件通过减震装置4和轿底连接件5将轿厢托架1和轿底结构2连接在一起,减震装置4内嵌在轿厢托架3中,使得轿厢托架3空间有效利用,大大减小了轿底组件的总厚度,同时轿厢托架1与轿厢架立梁连接,省去下梁装置,即轿底组件的总厚度就是影响整个底坑深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所述轿厢托架包括水平的托架底板和位于托架底板的边缘的托架围框,所述托架围框垂直于托架底板,所述轿底结构在轿厢托架上的投影位于托架底板的内部;所述轿底结构包括固定板和设置于固定板的下表面的轿底面板,所述轿底面板的面积小于固定板;所述托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互相垂直的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与托架底板相贴合,所述竖直端与托架围框相贴合;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通过一轿底连接件与轿底结构连接,所述轿底连接件包括与固定板相连的第一端面、与减震装置相连的第二端面和连接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的中间连接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底坑轿底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托架和轿底结构,所述轿厢托架包括水平的托架底板和位于托架底板的边缘的托架围框,所述托架围框垂直于托架底板,所述轿底结构在轿厢托架上的投影位于托架底板的内部;所述轿底结构包括固定板和设置于固定板的下表面的轿底面板,所述轿底面板的面积小于固定板;所述托架底板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互相垂直的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与托架底板相贴合,所述竖直端与托架围框相贴合;所述水平端上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通过一轿底连接件与轿底结构连接,所述轿底连接件包括与固定板相连的第一端面、与减震装置相连的第二端面和连接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的中间连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底坑轿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面呈竖直状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振荣郑尧张建宏朱金成
申请(专利权)人: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