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391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35
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上底板设置于下底板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减震装置通过第一导向柱‑第二导向槽,第二导向柱‑第一导向槽进行限位,配合滚珠滑槽和滚珠提高其连接性能,再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提高其减震性能,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在使用时减震效果以及稳定效果突出,适合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轿厢减震底板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轿厢减震底板。
技术介绍
轿厢是电梯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乘坐电梯的安全性外,乘坐电梯的舒适性也是衡量一台电梯的重要标准之一。现有技术中,当轿厢停靠在指定楼层时,使用者进入轿厢会存在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让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变差。所以,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有必要设计一种轿厢减震底板,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轿厢减震底板。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设置于所述下底板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呈倒L型,所述第二立柱呈倒T型,所述第一立柱包括上底板安装部和第一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二立柱包括下底板安装部和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上底板安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槽匹配,所述下底板安装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匹配,所述第一导向柱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立柱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内侧均设置有对应的滚珠滑槽,所述滚珠滑槽中设置有匹配的滚珠。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导向柱插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中,所述第二导向柱插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的底面以及所述下底板安装部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上端面以及所述上底板安装部的底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底板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上底板的螺栓孔,所述下底板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下底板的螺栓孔。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连接,使其具备较好的减震性能,并且二者之间还设置有滚珠,提高其稳定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立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立柱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上底板;2、下底板;3、减震装置;4、第一立柱;5、第二立柱;6、上底板安装部;7、第一滑动连接部;8、第一导向槽;9、第一导向柱;10、下底板安装部;11、第二滑动连接部;12、第二导向槽;13、第二导向柱;14、滚珠滑槽;15、滚珠;16、第一弹簧;17、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图5。须知,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包括上底板1和下底板2,上底板1设置于下底板2的正上方,二者通过设置于中间的减震装置3连接。如图3-图5所示,为本技术减震装置结构示意图。该减震装置3包括第一立柱4和第二立柱5,第一立柱4呈倒L型结构,第二立柱5呈倒T型结构。第一立柱4包括相互垂直的上底板安装部6和第一滑动连接部7,第二立柱5包括相互垂直的下底板安装部10和第二滑动连接部11。其中,上底板安装部6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8,下底板安装部10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12,第一滑动连接部7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柱9,第二滑动连接部1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13。第一导向柱9和第二导向槽12匹配且第一导向柱9插设于第二导向槽12中,第二导向柱13和第一导向槽8匹配且第二导向柱13插设于第一导向槽8中。进一步的,在第一导向柱9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6,并且第一弹簧16的两端分别和第一滑动连接部7的底面以及下底板安装部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在第二导向柱13上套设有第二弹簧17,并且第二弹簧17的两端分别和第二滑动连接部11的上端面以及上底板安装部6的底面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在上底板安装部6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上底板1的螺栓孔,下底板安装部1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下底板2的螺栓孔(未标出)。此外,在第一滑动连接部7和第二滑动连接部11的内侧还设置有对应的滚珠滑槽14,在滚珠滑槽14中设置有匹配的滚珠15,以提高连接稳定性。原理:本技术中,通过第一导向柱9-第二导向槽12,第二导向柱13-第一导向槽8进行限位,配合滚珠滑槽14和滚珠15提高其连接性能,再通过第一弹簧16和第二弹簧17提高其减震性能,使得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在使用时减震稳定效果突出。所以,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在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减震装置,该减震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二者之间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连接,使其具备较好的减震性能,并且二者之间还设置有滚珠,提高其稳定性能。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和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设置于所述下底板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呈倒L型,所述第二立柱呈倒T型,所述第一立柱包括上底板安装部和第一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二立柱包括下底板安装部和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上底板安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槽匹配,所述下底板安装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匹配,所述第一导向柱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立柱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内侧均设置有对应的滚珠滑槽,所述滚珠滑槽中设置有匹配的滚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减震底板,包括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设置于所述下底板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呈倒L型,所述第二立柱呈倒T型,所述第一立柱包括上底板安装部和第一滑动连接部,所述第二立柱包括下底板安装部和第二滑动连接部,所述上底板安装部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和所述第一导向槽匹配,所述下底板安装部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匹配,所述第一导向柱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立柱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滑动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滑动连接部的内侧均设置有对应的滚珠滑槽,所述滚珠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明刘国华潘济欣
申请(专利权)人:奥玛斯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