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以及岸桥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51736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5: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以及岸桥,其中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用于悬挂大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支撑结构和陆侧支撑结构,大梁具有沿侧向相对设置的竖向壁,沿侧向,海侧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吊板、海侧悬挂联系梁、海侧上压轮以及海侧下压轮,竖向壁沿侧向位于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吊板的一端与海侧悬挂联系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海侧支撑结构上,海侧下压轮用于支撑大梁的下弦杆的下面并固定于海侧悬挂联系梁,吊板为弯板,使得销轴与海侧上压轮、竖向壁以及海侧下压轮共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可消除大梁系统载荷对悬挂结构的产生附加弯矩,提高悬挂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以及岸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特别涉及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以及岸桥。
技术介绍
岸桥是集装箱装卸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在装卸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岸桥大梁系统重量大,位置变化多,悬挂受力工况复杂。因此,仍需对目前的岸桥大梁的悬挂系统进行改进,以实现大梁安全、可靠地滑移,保证大梁在滑移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以及岸桥,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用于悬挂大梁,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支撑结构和陆侧支撑结构,大梁穿过海侧支撑结构和陆侧支撑结构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大梁可沿第一方向滑移;其中,大梁具有沿侧向相对设置的竖向壁,侧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沿侧向,海侧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吊板、海侧悬挂联系梁、海侧上压轮以及海侧下压轮,竖向壁沿侧向位于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吊板的一端与海侧悬挂联系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海侧支撑结构上,海侧上压轮抵接在大梁的上弦杆的上面,海侧下压轮用于支撑大梁的下弦杆的下面并固定于海侧悬挂联系梁,吊板为弯板,使得销轴与海侧上压轮、竖向壁以及海侧下压轮共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消除大梁系统载荷对悬挂结构的产生附加弯矩,提高悬挂系统的可靠性。可选地,海侧支撑结构还包括沿侧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水平侧向轮,竖向壁在侧向上位于相对设置的海侧水平侧相轮之间,海侧水平侧向轮在侧向上的位置固定,用于在侧向上与竖向壁限位。可选地,在侧向上每个海侧水平侧向轮的滚动面与其邻近的竖向壁之间的间距为6-16mm。可选地,在侧向上竖向壁与其邻近的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用于限制竖向壁在侧向上的位移。可选地,限位组件包括复位弹性件,用于向其邻近的竖向壁传递侧向力。可选地,复位弹性件包括弹力为竖直方向的复位弹簧,限位组件还包括相对于第一方向竖直设置的边缘轮,以及转向件,边缘轮和其邻近的竖向壁抵接,复位弹簧通过转向件将竖直弹力转换为侧向力传递给边缘轮,边缘轮通过转向件将接收的侧向力转换为竖直方向的力传递给复位弹簧。可选地,转向件包括中心固定轴和连接板,复位弹簧的上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中心固定轴和边缘轮与连接板销轴连接,使得边缘轮在受到竖向壁侧向力时连接板带动边缘轮以中心固定轴为圆心以第一转向转动,边缘轮通过所述连接板对复位弹簧施加向下的压力;复位弹簧在复位时连接板带动所述边缘轮以中心固定轴为圆心以相反于第一转向转动,复位弹簧通过连接板对边缘轮施加侧向力。可选地,海侧支撑结构还包括海侧框架,吊板通过销轴固定于海侧框架上,海侧水平侧向轮和海侧上压轮固定于海侧框架上。可选地,海侧框架以及海侧联系梁下端开口,以允许岸桥上的小车沿第一方向穿过。可选地,每组海侧水平侧向轮具有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轮体,在第一方向上海侧悬挂联系梁位于两个轮体之间。可选地,竖向壁设有垫片,垫片位于竖向壁和海侧水平侧向轮之间,并设置在竖向壁相对于海侧水平侧相轮固定的位置处。可选地,陆侧支撑结构包括沿侧向相对设置的陆侧水平侧相轮,陆侧水平侧向轮在侧向上的位置固定,竖向壁在侧向位于相对设置的陆侧水平侧向轮之间并与陆侧水平侧向轮抵接。可选地,陆侧支撑结构还包括陆侧上压轮和陆侧下压轮,陆侧上压轮抵接在大梁上弦杆的上面,陆侧下压轮用于支撑大梁下弦杆的下面。可选地,陆侧支撑结构还包括陆侧框架,陆侧水平侧相轮、陆侧上压轮和陆侧下压轮固定于陆侧框架上。可选地,陆侧框架在沿垂直第一方向的所在面围绕一圈封闭。可选地,陆侧框架的横截面为口字形。可选地,每组海侧上压轮和陆侧上压轮为一个轮体,每组海侧下压轮和陆侧下压轮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轮体。可选地,上弦杆和下弦杆分别设有供海侧上压轮、陆侧上压轮、海侧下压轮和陆侧下压轮匹配的轨道,使得大梁能够沿第一方向来回移动。本专利技术还通过一种岸桥,包括上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岸桥,实现大梁滑移的可靠性,能够适应载荷较大的变化。附图说明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海侧支撑结构示意图;图2A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C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B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C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俯视示意图;图3A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D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B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D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4A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E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B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E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5A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F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B示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大梁F位置处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的俯视示意图;图6示出图2A的S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示出图6的A向视角的示意图;图8示出图7的C-C处的示意图;图9示出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图2A的P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示出图10的B向视角的示意图;图12A示出海侧水平侧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B示出海侧水平侧向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海侧支撑结构1,吊板11,销轴111,海侧悬挂联系梁12,海侧上压轮13,海侧下压轮14,海侧框架15,海侧水平侧向轮16,轮体161,轮体162,连接杆163,陆侧支撑结构2,陆侧水平侧相轮21,陆侧上压轮22,陆侧下压轮23,陆侧框架24,上横梁241,立柱242,托梁243,大梁3,竖向壁31,竖向壁32,垫片33,限位组件4,复位弹簧41,边缘轮42,转向件43,中心固定轴431,连接板432,支撑架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专利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专利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专利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专利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高”、“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用于悬挂大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支撑结构和陆侧支撑结构,所述大梁穿过所述海侧支撑结构和所述陆侧支撑结构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大梁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移;其中,/n所述大梁具有沿侧向相对设置的竖向壁,所述侧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沿所述侧向,所述海侧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吊板、海侧悬挂联系梁、海侧上压轮以及海侧下压轮,所述竖向壁沿所述侧向位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所述吊板的一端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海侧支撑结构上,所述海侧上压轮抵接在所述大梁的上弦杆的上面,所述海侧下压轮用于支撑所述大梁的下弦杆的下面并固定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所述吊板为弯板,使得所述销轴与海侧上压轮、所述竖向壁以及所述海侧下压轮共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桥大梁悬挂系统,用于悬挂大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支撑结构和陆侧支撑结构,所述大梁穿过所述海侧支撑结构和所述陆侧支撑结构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大梁可沿所述第一方向滑移;其中,
所述大梁具有沿侧向相对设置的竖向壁,所述侧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沿所述侧向,所述海侧支撑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吊板、海侧悬挂联系梁、海侧上压轮以及海侧下压轮,所述竖向壁沿所述侧向位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所述吊板的一端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所述海侧支撑结构上,所述海侧上压轮抵接在所述大梁的上弦杆的上面,所述海侧下压轮用于支撑所述大梁的下弦杆的下面并固定于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所述吊板为弯板,使得所述销轴与海侧上压轮、所述竖向壁以及所述海侧下压轮共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侧支撑结构还包括沿所述侧向相对设置的海侧水平侧向轮,所述竖向壁在所述侧向上位于相对设置的所述海侧水平侧相轮之间,所述海侧水平侧向轮在所述侧向上的位置固定,用于在所述侧向上对所述竖向壁限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侧向上每个所述海侧水平侧向轮的滚动面与其邻近的所述竖向壁之间的间距为6-16m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侧向上,所述竖向壁与其邻近的所述海侧悬挂联系梁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竖向壁在侧向上的位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复位弹性件,用于向其邻近的所述竖向壁传递侧向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性件包括弹力为竖直方向的复位弹簧,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竖直设置的边缘轮,以及转向件,所述边缘轮和其邻近的所述竖向壁抵接,所述复位弹簧通过所述转向件将竖直弹力转换为侧向力传递给所述边缘轮,所述边缘轮通过所述转向件将接收的侧向力转换为竖直方向的力传递给所述复位弹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岸桥大梁悬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件包括中心固定轴和连接板,所述复位弹簧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中心固定轴和所述边缘轮与所述连接板销轴连接,使得所述边缘轮在受到所述竖向壁侧向力时所述连接板带动所述边缘轮以所述中心固定轴为圆心以第一转向转动,所述边缘轮通过所述连接板对所述复位弹簧施加向下的压力;所述复位弹簧在复位时所述连接板带动所述边缘轮以所述中心固定轴为圆心以相反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新林何强国刘金殿曾鹏邓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