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轧钢
,尤其涉及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与常规热连轧相比,以CSP(CompactStripProduction,紧凑式热带生产技术)、ESP(EndlessStripProduction,无头带钢生产工艺)、MCCR(multi-modecontinuouscastingandrolling,多模式连续铸轧生产线)为代表的短流程连铸连轧产线具有铸轧工艺紧凑、灵活和高效的特点。但是,同辊期轧制时基本都是同宽轧制,或者小幅的调宽轧制。工作辊“U”型磨损问题较为突出,如图1所示,工作辊的“U”型磨损导致辊后期严重的边浪问题和凸度增大问题。现有技术中,轧机采用负凸度工作辊辊形和变行程周期性窜辊策略,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工作辊“U”型磨损的问题,导致辊期无法进一步延长,薄规格比例较低,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工作辊及轧制控制方法,可避免工作辊的“U”形磨损,有效抑制带钢边浪问题,提高带钢凸度控制精度。第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作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辊的辊面从驱动侧至操作侧依次为:第一辊形段、第二辊形段、第三辊形段、第四辊形段和第五辊形段;其中,所述第一辊形段对应的第一辊形曲线为直线,所述第二辊形段对应的第二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三辊形段对应的第三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四辊形段对应的第四辊形曲线为弧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作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辊的辊面从驱动侧至操作侧依次为:第一辊形段、第二辊形段、第三辊形段、第四辊形段和第五辊形段;其中,所述第一辊形段对应的第一辊形曲线为直线,所述第二辊形段对应的第二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三辊形段对应的第三辊形曲线为弧线,所述第四辊形段对应的第四辊形曲线为弧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形曲线满足:f1(x)=a1+a2x,x∈[0,L1];
所述第二辊形曲线满足:
所述第三辊形曲线满足:f3(x)=c1+c2(x+c3)2,x∈[L2,L3];
其中,x为所述工作辊的辊面长度,L1为第一辊形段的辊面长度,a1、a2为第一辊形曲线的系数;L2为第一辊形段和第二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b1、b2、b3、R1为第二辊形曲线的系数;L3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三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c1、c2、c3为第三辊形曲线的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辊形曲线满足:f3(x)=c1+c2(x+c3)2,x∈[L2,L3];
所述第四辊形曲线满足:
其中,x为所述工作辊的辊面长度,L2为第一辊形段和第二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L3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三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c1、c2、c3为第三辊形曲线的系数;L4为第一辊形段至第四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d1、d2、d3、R2为第四辊形曲线的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辊形曲线满足:f5(x)=e1+e2x,x∈[L4,L5];其中,L5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五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e1、e2为第五辊形曲线的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形段的长度满足:其中,L1为第一辊形段的辊面长度,L2为第一辊形段和第二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L5为第一辊形段至第五辊形段的辊面长度之和,S为工作辊窜辊的总行程,Bmax为工作辊生产的最大带钢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杰,李继新,于孟,杨春政,徐海卫,林绍峰,张敏,谢雷昌,于洪亮,董占奎,王永强,李宫胤,王鑫鑫,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