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1203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03 1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推送杆;所述支架主体是由若干条筋线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筋线在轴向上呈连续的正弦波形结构,每两条相位差90°的正弦波筋线组成一条网孔带,所述网孔带上包括有若干个支架网孔,若干条所述网孔带周向交错排列构成所述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沿轴向均匀减小,整体呈锥形;支架主体在压握后释放能够自动膨胀,并恢复到初始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最大的一端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
技术介绍
卒中,俗称“中风”,是成年人致死、致残的第一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GBD)显示,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中国人一生中每5个人约有2个人会罹患卒中。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和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溢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到了87%的比例。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溶栓,药物溶栓目前是应用最广的治疗手段,但其在大血管堵塞的再通疗效不佳,且治疗时间窗较短;另一种是机械取栓,机械取栓可以克服药物溶栓的缺陷,能加速血管再通,明显改善大血管闭塞患者预后、降低致残和死亡率并且减少并发症。机械取栓过程是将取栓装置通过血管途径进入颅内血管,利用取栓支架的多孔管状结构捕获血栓并机械地将血栓从体内移除,恢复颅内血管血液流动的治疗方法,其中取栓支架是机械取栓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医用耗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取栓手术的效果。目前,应用最广的Solitaire取栓支架和Trevo取栓支架,在临床上都有较好的取栓效果,但这些取栓支架不适合植入到狭窄血管,难以满足既适应血管的解剖结构,对血管内壁切割小损伤小,同时又取栓效率高、通用性强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绝大多数中国脑卒中患者伴有血管狭窄病灶的特点,市场上已有的取栓支架很难达到快速取栓且创伤较小的临床效果,往往存在血管适应性差、血栓易逃逸、结构柔顺性及强径向支撑力难以平衡等缺点,导致取栓效果不佳。据中国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报道,2018年中国取栓手术的良好预后率不足60%。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通过变直径的结构设计,解决狭窄血管取栓难的问题,提高病患的良好预后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推送杆;所述支架主体是由若干条筋线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筋线在轴向上呈连续的正弦波形结构,每两条相位差90°的正弦波筋线组成一条网孔带,所述网孔带上包括有若干个支架网孔,若干条所述网孔带周向交错排列构成所述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沿轴向均匀减小,整体呈锥形;支架主体在压握后释放能够自动膨胀,并恢复到初始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最大的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分为过渡段和工作段,所述过渡段通过焊接将支架主体与推送杆连成一个整体,工作段用来捕获血栓,实现取栓功能。进一步的,所述过渡段一端连接推送杆,另一端连接工作段;所述过渡段和工作段均是呈斜切截面的管状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网孔沿轴向随着支架的直径逐渐减小。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为开放式、重叠式的结构形式,支架主体的周向边缘筋线的凹凸部分相对应,周向边缘筋线在空间上存在重叠。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中设置有开环环节;所述开环环节在支架的周向、轴向上均匀分布,开环环节凸起的方向与支架主体直径逐渐减小的方向一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与推送杆的焊接处设置有显影段;支架主体的筋线上周向均匀设置有显影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该取栓支架的变直径设计,针对国人普遍的脑血管狭窄病灶,顺应颅内血管解剖结构,既提高了支架对血管管腔的适配性,避免植入后血管远端出现较大扩张,减小取栓过程器械所受的阻力,又能从结构上阻止取栓过程中血栓逃逸,提高取栓效率。2.该取栓支架采用开放式、部分开环的结构设计,实现支架径向支撑力和柔顺性、顺应性的平衡,在保证良好径向支撑力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支架植入后血管的变形,避免对血管内壁的损伤。3.该取栓支架的网孔随直径逐渐变小,能捕获大小不一的血栓,具有高通用性,中近段大口径大网孔适合颈动脉末端血栓,中远段渐细设计,小口径小网孔适合中动脉m1、m2段血栓,能够实现一种规格型号的支架解决绝大多数取栓问题。同时能做到一次性覆盖血栓,减少取栓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几率,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4.该取栓支架轴向上均匀设置显影结构,能准确标识支架在血管中的位置,判断支架的展开情况,有利于医生手术中的操作和判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工作段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展开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展开示意图。附图标记:1-支架主体,2-推送杆,11-过渡段,12-工作段,21-支架近端,22-支架远端,31-筋丝,32-支架网孔,33-开环环节,34-显影段。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为使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设计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了便于描述,定义以下术语“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指支架主体中靠近推送杆的部分,“远端”指支架主体中背离推送杆的部分。结合图1、图2,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包含支架主体1和推送杆2。支架主体1为一种多孔管状结构,采用均匀渐细设计,支架直径沿轴向逐渐减小,整体呈锥形。支架主体1包含过渡段11和工作段12,过渡段11通过焊接将支架主体1与推送杆2连成一个整体,工作段12用来捕获血栓,实现取栓功能。本实施例中,支架近端21直径最大,径向尺寸从支架近端21到支架远端22均匀减小,支架远端22直径最小。根据脑血管解剖结构,脑动脉末端血管会逐渐变细,当均一直径的支架在逐渐变窄的血管中展开时,由于血管不同部分的直径有差异,会导致血管壁受到的压力不均匀,狭窄血管处所受的接触力和产生的变形更大,可能会产生有害的接触反应,造成对血管的损伤。本实施例的变直径支架能够适应狭窄血管病灶,变直径的设计适应了大脑动脉的解剖特点,能更好的植入到狭窄血管中,减少血管壁所受压力的不均匀性,提高对血管的顺应性,减少对血管壁损伤的同时,改善取栓效果。结合图2、图3、图4,支架主体1采用开放式、重叠式结构,支架周向不封闭,周向边缘筋丝31的凹凸部分相对应,支架周向边缘在空间上存在重叠。开放式的结构使支架更易实现径向压握,当支架的径向尺寸收缩时,周向边缘重叠部分增多,重叠率增大,因此支架径向压缩时轴向伸长率较小,有助于支架在血管中的定位,同时也能通过周向重叠率来估计支架在血管内的展开情况。在支架主体1的周向和轴向均匀分布开环环节33,去掉相邻支架网孔32连接处的筋丝31,替换成正弦波形的开环环节33,开环环节33凸起的方向朝向支架远端22,顺应支架撤回的方向。完全连接的单元结构使得支架表面更光滑,使得闭环支架在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回收,同时能提高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和推送杆;所述支架主体是由若干条筋线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筋线在轴向上呈连续的正弦波形结构,每两条相位差90°的正弦波筋线组成一条网孔带,所述网孔带上包括有若干个支架网孔,若干条所述网孔带周向交错排列构成所述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沿轴向均匀减小,整体呈锥形;支架主体在压握后释放能够自动膨胀,并恢复到初始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最大的一端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和推送杆;所述支架主体是由若干条筋线组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筋线在轴向上呈连续的正弦波形结构,每两条相位差90°的正弦波筋线组成一条网孔带,所述网孔带上包括有若干个支架网孔,若干条所述网孔带周向交错排列构成所述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沿轴向均匀减小,整体呈锥形;支架主体在压握后释放能够自动膨胀,并恢复到初始的形状和尺寸;所述推送杆与所述支架主体的直径最大的一端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分为过渡段和工作段,所述过渡段通过焊接将支架主体与推送杆连成一个整体,工作段用来捕获血栓,实现取栓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颅内血管结构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一端连接推送杆,另一端连接工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家耀常鑫岳魏铭李家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