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88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包括封装壳和电容芯,所述封装壳包裹电容芯,封装壳与电容芯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电容芯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延伸至封装壳的下方,所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风扇以及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都位于风扇的出风侧,散热片与风扇平行,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是在封装壳的上端设置一排散热片,对封装壳进行快速散热,并且还设置了风扇对散热片进行吹风,加快了散热效果;散热片平行设置,与风扇也平行,但是散热片上设计通风孔,避免前端的散热片阻挡风,使得后端散热片无法吹到风;电容芯的上端设计散热硅胶,散热片穿过封装壳与散热硅胶接触,能够快速地对电容芯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散热薄膜电容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仪器,特别是电容,具体涉及高散热薄膜电容器。
技术介绍
薄膜电容为电容的一种,其以金属箔当电极,将其和聚乙酯,聚丙烯,聚苯乙烯或聚碳酸酯等塑料薄膜,从两端重叠后,卷绕成圆筒状的构造之电容器。而依塑料薄膜的种类又被分别称为聚乙酯电容,聚丙烯电容,聚苯乙烯电容和聚碳酸酯电容。上述薄膜和金属箔组合成电容芯,但电容芯一般需要封装,通过塑料封装壳包裹电容,封装壳与电容之间填充树脂,但现有的薄膜电容散热效果差,仅仅通过树脂与封装壳对电容进行散热,特别是塑料封装壳散热效果较差,经常导致内部薄膜电容发热严重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散热薄膜电容器,为解决现有的薄膜电容器内部电容芯发热严重,容易损坏的问题。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包括封装壳和电容芯,所述封装壳包裹电容芯,封装壳与电容芯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电容芯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延伸至封装壳的下方,所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风扇以及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都位于风扇的出风侧,所有散热片等间距平行排列,散热片与风扇平行,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散热片穿过封装壳,与绝缘层接触。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绝缘层为树脂。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电容芯的上端面与封装壳的顶壁之间设置有散热硅胶,散热片穿过封装壳与散热硅胶接触。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安装板,所述散热片和风扇都位于两个安装板之间,所述风扇两侧分别与两个安装板连接,所述散热片两侧分别与两个安装板连接。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安装板在位于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孔。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风扇的上端还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连接。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固定板与安装板之间一体化连接。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风扇与安装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风扇与固定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上述散热片与安装板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装置在封装壳的上端设置一排散热片,对封装壳进行快速散热,并且还设置了风扇对散热片进行吹风,加快了散热效果;本装置中散热片平行设置,与风扇也平行,但是散热片上设计通风孔,避免前端的散热片阻挡风,使得后端散热片无法吹到风;本装置的电容芯的上端设计散热硅胶,散热片穿过封装壳与散热硅胶接触,能够快速地对电容芯进行散热。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技术,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包括封装壳100和电容芯200,所述封装壳100包裹电容芯200,封装壳100与电容芯20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300,所述电容芯200上连接有导线201,所述导线201延伸至封装壳100的下方,所述封装壳100的顶面设置有风扇400以及若干个散热片500,所述散热片500都位于风扇400的出风侧,所有散热片500等间距平行排列,散热片500与风扇400平行,所述散热片500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501,散热片501穿过封装壳100,与绝缘层300接触。本装置中,封装壳100的顶面是长方形,风扇400垂直于该顶面的长度,所以风扇400的宽度与顶面的宽度匹配。散热片500与风扇400平行,其实散热片500与风扇400垂直,则风扇400更容易对散热片500进行散热,可以省略通风孔501,但这样设置时,散热片500沿顶面的长度延伸,这样散热片500之间的缝隙太小,设置散热片的数量太少,并且过长的散热片的强度太低,容易被折断。本装置的散热片500设计为沿顶面的长度方向排列,但因与风扇400平行,导致第一个散热片500会遮挡后面散热片500,所以在散热片500上设计通风孔501,用于通过风,对后续散热片500进行散热。风扇400采用微型风扇,型号为UB3C3-500/UB3C3-700,宽度和高度为12mm,厚度为3mm。上述绝缘层300为树脂。绝缘层300一般为阻燃环氧树脂,封装壳100一般是PE塑料。阻燃环氧树脂和PE塑料的热传导性都不是太好,所以本装置在电容芯200的上端面与封装壳100的顶壁之间设置有散热硅胶301,散热片500穿过封装壳100与散热硅胶301接触。散热硅胶301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可快速地吸取电容芯200上的热量,再通过散热片500对散热硅胶301进行散热,所以大大增强了本装置散热性能。上述封装壳100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安装板101,所述散热片500和风扇400都位于两个安装板101之间,所述风扇400两侧分别与两个安装板101连接,所述散热片500两侧分别与两个安装板101连接。设计两个安装板101,方便了风扇400和散热片500的安装。从安装板101的设计,可以看出散热片500如以封装壳100的顶面长度方向延伸,则其两端难以进行固定,这时再散热片500两侧设置安装用的挡板,会对风扇400的风进行阻挡,而下端与封装壳100直接固定难度较大。本装置散热片500的设计,比较方便安装。散热片500与安装板10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固定,非常方便。同理,上述风扇400与安装板10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我们还在风扇400的上端还设置有固定板102,固定板102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101连接。在将风扇400与固定板102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这样风扇400的固定比较牢靠。固定板102与安装板101之间一体化连接。本装置中,安装板101与封装壳100之间可以一体化连接。上述安装板101在位于相邻两个散热片500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孔103。两个散热片500之间有缝隙,缝隙的左右为两个安装板101,下端为封装壳100,上端开口,仅仅靠上端开口的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壳和电容芯,所述封装壳包裹电容芯,封装壳与电容芯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电容芯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延伸至封装壳的下方,所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风扇以及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都位于风扇的出风侧,所有散热片等间距平行排列,散热片与风扇平行,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散热薄膜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壳和电容芯,所述封装壳包裹电容芯,封装壳与电容芯之间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电容芯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延伸至封装壳的下方,所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风扇以及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都位于风扇的出风侧,所有散热片等间距平行排列,散热片与风扇平行,所述散热片上设置有若干通风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芯的上端面与封装壳的顶壁之间设置有散热硅胶,散热片穿过封装壳与散热硅胶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的顶面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安装板,所述散热片和风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向阳唐信元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多极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