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型电热炕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50484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燃型电热炕板,属于加热炕板技术领域,包括上面板、发热元件、保温层、防水层和控制模块,所述上面板为金属材质,所述上面板内侧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下方设置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下方设置有反射层,所述绝缘层、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反射层相互贴合,所述保温层将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反射层包裹,所述上面板四边向下内折叠成回形结构,所述保温层卡扣在上面板的回形结构内,所述电热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有插头,采用多重防火阻燃材料,安全上消除了电热炕板自身起火的潜在风险;采用多重耐高温绝缘材料,消除了由于电热炕板结构原因可能引起的触电潜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燃型电热炕板
本技术属于加热炕板
,具体的,涉及阻燃型电热炕板。
技术介绍
烧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最原始最常见的取暖方式,但随着雾霾问题凸显,电热取暖正在成为新时尚。在能源利用方面,电热取暖可有效减少分散低效燃煤浪费,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能够显著提高当地整体能效水平;在减排方面,电热取暖无二氧化硫、粉尘及PM2.5等污染物排放,实现真正“零排放”;在使用安全方面,电热取暖可有效避免燃煤带来的一氧化碳中毒等潜在安全隐患。现有的电热炕板主要为电阻丝、碳纤维线的线状发热方式,热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热场不均匀,散热效果差,并且在关键部位不具备防火阻燃、防触电等防护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阻燃型电热炕板,温度场均匀,散热效果更好,安全上消除了起火、触电等潜在风险。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是:阻燃型电热炕板,包括上面板、发热元件、保温层、防水层和控制模块,所述上面板为金属材质,所述上面板内侧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下方设置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下方设置有反射层,所述绝缘层、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反射层相互贴合,所述保温层将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反射层包裹,所述上面板四边向下内折叠成回形结构,所述保温层卡扣在上面板的回形结构内,所述电热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有插头。所述发热元件内层为发热器,所述发热器包裹有云母板。所述上面板的板材厚度为1-5mm。所述发热元件上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大于1mm,所述发热元件下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小于1mm。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组加热单元,每组所述加热单元成矩阵排列,所述上面板与绝缘层之间设置有多个压力感应模块,每个压力感应模块对应一组加热单元,每个所述压力感应模块的竖直投影包含于所对应的所述加热单元内,所述控制模块内设置有控制器和拓展接口,每个所述压力感应模块和所对应的所述加热单元作为一个反应单元,每个所述反应单元之间并联连接,所述压力感应模块经过所述拓展接口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每个加热单元之间连接又一个开关电路。所述压力感应模块包括压力感应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差分放大带电路。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器的控制端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R1连接电压源VCC,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R2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单元的受控端相连。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控制盒内,所述控制盒内还设置有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与发热元件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盒还包括温度显示屏和调节按键。所述控制盒与发热元件借助阻燃导线连接。所述发热器为石墨烯复合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多重防火阻燃材料,安全上消除了电热炕板自身起火的潜在风险;采用多重耐高温绝缘材料,消除了由于电热炕板结构原因可能引起的触电潜在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切面图。图2为本技术中发热元件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一个反应单元的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中信号处理单元的原理图。1、上面板,2、发热元件,3、保温层,4、防水层,5、绝缘层,6、反射层,7、反应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及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具体实施例,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阻燃型电热炕板,包括上面板1、发热元件2、保温层3、防水层4和控制模块,所述上面板1为金属材质,所述上面板1内侧设置有绝缘层5,所述绝缘层5下方设置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下方设置有反射层6,所述绝缘层5、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相互贴合,所述保温层3将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包裹,所述上面板1四边向下内折叠成回形结构,所述保温层3卡扣在上面板1的回形结构内,所述电热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4,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有插头。所述的绝缘层7耐热温度高于300℃,冷态绝缘电阻和热态绝缘电阻均不小于50MΩ。所述的保温层4阻燃性能应达到或高于离火自熄要求。所述发热元件2内层为发热器,所述发热器包裹有云母板。所述云母板起到保护发热器的作用。所述上面板1的板材厚度为1-5mm。所述上面板为高导热金属材质,包括镀锌铁板、不锈钢板、搪瓷板、铝合金板等。所述发热元件2上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大于1mm,所述发热元件2下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小于1mm。这样可以保证加热器的正常加热,同时可以将加热器垫到较高位置,不易收外界影响,加强防潮能力。如说明书附图2所示,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组加热单元,每组所述加热单元成矩阵排列,所述上面板1与绝缘层5之间设置有多个压力感应模块,每个压力感应模块对应一组加热单元,每个所述压力感应模块的竖直投影包含于所对应的所述加热单元内,所述控制模块内设置有控制器和拓展接口,每个所述压力感应模块和所对应的所述加热单元作为一个反应单元,每个所述反应单元之间并联连接,所述压力感应模块经过所述拓展接口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每个加热单元之间连接又一个开关电路。当人躺在该电热炕板上时,当压力感应模块感受到压力后想控制器发送信号,控制想让的加热单元加热,可以起到省电,精准加热的作用。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所述压力感应模块包括压力感应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差分放大带电路。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可以将压力感应单元所收集的压力信息更好地传递至控制器。所述第二级差分放大电路连接有抬升电压,用来增强带负载能力。如说明书附图3所示,所述开关电路包括三极管Q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控制器的控制端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R1连接电压源VCC,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过电阻R2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加热单元的受控端相连。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当单独的反应单元感应到压力后,开始加热,每个反应单元相互独立,首先可以保证节约能源。每个反应单元相互并联,当其中个别出现问题时,不会影响其他反应单元的正常使用,增加了本方案的容错率。还包括控制盒,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控制盒内,所述控制盒内还设置有温度控制模块,所述温度控制模块与发热元件2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盒还包括温度显示屏和调节按键。所述控制盒方便操作者对该电热炕板的控制,温度控制模块可是实现对发热元件的热量控制。所述控制盒与发热元件2借助阻燃导线连接。所述发热器为石墨烯复合材料。使用石墨烯复合材料电热综合转化率可达98%,8~15μm波段的法向全发射率大于0.87,可实现大面积均匀发热,释放远红外光波,快速保暖驱寒,温暖不干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型电热炕板,包括上面板(1)、发热元件(2)、保温层(3)、防水层(4)和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1)为金属材质,所述上面板(1)内侧设置有绝缘层(5),所述绝缘层(5)下方设置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下方设置有反射层(6),所述绝缘层(5)、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相互贴合,所述保温层(3)将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包裹,所述上面板(1)四边向下内折叠成回形结构,所述保温层(3)卡扣在上面板(1)的回形结构内,所述电热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4),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有插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型电热炕板,包括上面板(1)、发热元件(2)、保温层(3)、防水层(4)和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1)为金属材质,所述上面板(1)内侧设置有绝缘层(5),所述绝缘层(5)下方设置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下方设置有反射层(6),所述绝缘层(5)、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相互贴合,所述保温层(3)将所述发热元件(2)和所述反射层(6)包裹,所述上面板(1)四边向下内折叠成回形结构,所述保温层(3)卡扣在上面板(1)的回形结构内,所述电热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4),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有插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型电热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内层为发热器,所述发热器包裹有云母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燃型电热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1)的板材厚度为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型电热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2)上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大于1mm,所述发热元件(2)下侧云母板的厚度不小于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型电热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组加热单元,每组所述加热单元成矩阵排列,所述上面板(1)与绝缘层(5)之间设置有多个压力感应模块,每个压力感应模块对应一组加热单元,每个所述压力感应模块的竖直投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五力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烯彤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