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5035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包括框架、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所述框架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且所述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均与框架滑动连接,所述框架的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板,所述支板的底部活动设有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气缸带动第一基座右移,第一基座通过第一支架带动连杆的一端右移,连杆的另一端左移,通过第二支架带动第二基座左移,气缸驱动伸缩轴缩短,则使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同步向支板移动,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分别带动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同步往复水平移动,该装置为动态监测矿井渗水区域,监测误差小,且便于安装和拆卸,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
本技术涉及煤矿预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
技术介绍
预警装置是煤矿使用的防渗水安全预警设备,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因此需要开挖煤矿井,煤矿井开挖过程中,需要使用预警装置实时监测煤矿井壁的渗水状况,进而避免煤矿井坍塌。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预警装置为固定位置安装,静态监测,仅能监测当前位置的渗水状态,监测误差大,且预警装置不便于拆卸,实用性差。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包括框架、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所述框架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且所述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均与框架滑动连接,所述框架的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板,所述支板的底部活动设有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一支架,且所述第一基座与连杆的一端通过第一支架活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二支架,且所述第二基座与连杆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的一侧中心处固定设有气缸,且所述气缸的伸缩轴与支板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分别设置于框架的顶部两侧,且所述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关于框架呈中心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的侧面以及背侧均固定设有滑条,且所述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均与框架通过滑条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内侧壁开设有与滑条位置相对应的滑槽,且所述滑条与滑槽相适配。优选的,所述连杆的中心处固定设有轴杆,且所述连杆与支板通过轴杆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分别与第一基座以及连杆通过转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分别与第二基座以及连杆通过转杆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的底部均设有基板,且两个所述基板分别与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两个所述基板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梯形滑轨,且两个所述基板分别与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通过梯形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框架中部以及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设有安装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技术通过气缸接入电源驱动伸缩轴伸长,气缸带动第一基座右移,第一基座通过第一支架带动连杆的一端右移,连杆的另一端左移,通过第二支架带动第二基座左移,气缸驱动伸缩轴缩短,则使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同步向支板移动,第一基座以及第二基座分别带动第一装置本体以及第二装置本体同步往复水平移动,与现有静态监测渗水区域的装置相比,该装置为动态监测矿井渗水区域,监测误差小,且便于安装和拆卸,实用性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除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场景图。图3为本技术纵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基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2、第一装置本体;3、第二装置本体;4、第一基座;5、第二基座;6、支板;7、连杆;8、第一支架;9、第二支架;10、气缸;11、基板;12、梯形滑轨;13、安装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包括框架1、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所述框架1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且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均与框架1滑动连接,所述框架1的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板6,所述支板6的底部活动设有连杆7,所述连杆7的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一支架8,且所述第一基座4与连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支架8活动连接,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二支架9,且所述第二基座5与连杆7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9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4的一侧中心处固定设有气缸10,且所述气缸10的伸缩轴与支板6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分别设置于框架1的顶部两侧,且所述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关于框架1呈中心对称分布;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的侧面以及背侧均固定设有滑条,且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均与框架1通过滑条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的滑条便于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的移动;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1的内侧壁开设有与滑条位置相对应的滑槽,且所述滑条与滑槽相适配,通过设置的滑槽便于滑条的放置;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7的中心处固定设有轴杆,且所述连杆7与支板6通过轴杆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的轴杆便于连杆7的活动;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架8分别与第一基座4以及连杆7通过转杆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架9分别与第二基座5以及连杆7通过转杆活动连接,通过设置的转杆便于第一支架8以及第二支架9的活动;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的底部均设有基板11,且两个所述基板11分别与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便于基板11的组装和拆卸;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所述基板11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设有梯形滑轨12,且两个所述基板11分别与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通过梯形滑轨12滑动连接,所述框架1中部以及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设有安装架13,通过设置的两个基板11通过梯形滑轨12分别与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连接后,人工使用螺杆旋入第一基座4以及梯形滑轨12固定一个基板11,使用螺杆旋入第二基座5以及梯形滑轨12固定另一个基板11,通过设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包括框架(1)、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且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均与框架(1)滑动连接,所述框架(1)的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板(6),所述支板(6)的底部活动设有连杆(7),所述连杆(7)的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一支架(8),且所述第一基座(4)与连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支架(8)活动连接,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二支架(9),且所述第二基座(5)与连杆(7)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9)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4)的一侧中心处固定设有气缸(10),且所述气缸(10)的伸缩轴与支板(6)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包括框架(1)、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内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且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均与框架(1)滑动连接,所述框架(1)的中心处固定设有支板(6),所述支板(6)的底部活动设有连杆(7),所述连杆(7)的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一支架(8),且所述第一基座(4)与连杆(7)的一端通过第一支架(8)活动连接,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底部活动设有第二支架(9),且所述第二基座(5)与连杆(7)另一端通过第二支架(9)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4)的一侧中心处固定设有气缸(10),且所述气缸(10)的伸缩轴与支板(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分别设置于框架(1)的顶部两侧,且所述第一装置本体(2)以及第二装置本体(3)关于框架(1)呈中心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煤矿井下防渗水的安全预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的侧面以及背侧均固定设有滑条,且所述第一基座(4)以及第二基座(5)均与框架(1)通过滑条滑动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绍杰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竟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