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87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钢结构中安全结构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它包括框架,框架包括若干第一竖梁、第二横梁,第一竖梁竖直设置,第二横梁水平设置,相邻的第一竖梁之间通过若干第二横梁相连接,若干第一竖梁与第二横梁将框架分隔成若干单元,单元呈“口”字形,单元内设置有第三斜撑、防屈曲支撑构件,防屈曲支撑构件通过第三斜撑连接在框架上。通过第三斜撑的设置,减短了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可以根据市面上采购得到的防屈曲支撑构件来制定第三斜撑的长度,省去了定制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时间及成本,同时减短了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也可以使得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支撑可靠性得到更好的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中安全结构件的
,具体地是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
技术介绍
传统的建筑在应对地震等灾害时,依靠结构构件自身耗能来耗散地震能量,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采用安装非结构构件来耗散地震能量,以此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提高了建筑持久的安全性能,其中,防屈曲支撑构件以其优异的抗震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现有的防屈曲支撑构件在安装时,普遍将防屈曲支撑构件的两端直接连接在框架的对角上,这样使得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必须要根据框架的大小来进行调整或定做,同时,连接在框架的对角上也使得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很长,这样不仅耗时,成本也变得很高,而且长度过长也使得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可靠性降低,造成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防屈曲支撑构件减小,保证其可靠性的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若干第一竖梁、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竖梁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横梁水平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竖梁之间通过若干所述第二横梁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竖梁与所述第二横梁将框架分隔成若干单元,所述单元呈“口”字形,所述单元内设置有第三斜撑、防屈曲支撑构件,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通过所述第三斜撑连接在所述框架上。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原理是,框架通过第一竖梁及第二横梁被分隔成为若干“口”字形的单元,防屈曲支撑构件与第三斜撑相连接,并通过第三斜撑连接在单元内侧。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第三斜撑的设置,减短了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可以根据市面上采购得到的防屈曲支撑构件来制定第三斜撑的长度,省去了定制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时间及成本,同时减短了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也可以使得防屈曲支撑构件的支撑可靠性得到更好的保证。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斜撑分别设置在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的两端,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两端所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三斜撑分别连接在所述单元的对角上。分别在防屈曲支撑构件的两端上均连接一个第三斜撑,使得在地震时,防屈曲支撑构件两端所受到的能量基本相同。作为优选,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与所述第三斜撑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斜撑与框架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斜撑与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防屈曲框架,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为四边形,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的四角分别通过一根所述第三斜撑与所述单元的四角相连接,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的对角上。防屈曲框架的四角分别通过一根第三斜撑与单元的四角相连接,在地震时,框架便可以通过第三斜撑将地震里传递至第一防屈曲框架上,再通过连接在第一防屈曲框架上的防屈曲支撑构件,将震动耗散,这样的设置既能够减小防屈曲支撑构件的尺寸,同时也使得框架中单元所承受的震动能够很好的传递至第一防屈曲框架内,进而通过防屈曲支撑构件耗散。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斜撑与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能够使连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更加便于框架的震动传递至第一防屈曲框架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斜撑设置有四根,每根所述第三斜撑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单元的一个角相连接,所述第三斜撑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第三斜撑相连接,四根所述第三斜撑相互连接形成第二防屈曲框架,所述第二防屈曲框架为四边形,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防屈曲框架内。通过四根第三斜撑相互连接从而形成第二防屈曲框架,使得第三斜撑能够更加完成的将震动传递至第二防屈曲框架中,同时使第二防屈曲框架在平时状态更加稳定。作为优选,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防屈曲框架较短的对角线上。防屈曲支撑构件设置在第二防屈曲框架较短的对角线上,能够尽量减小防屈曲支撑构件的长度,降低建筑成本。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斜撑与所述框架之间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相邻的所述第三斜撑之间也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能够使连接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更加便于框架的震动传递至第一防屈曲框架中。作为优选,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包括外包套筒、变形吸能构件、连接端头,所述连接端头设置在所述变形吸能构件的两端,所述外包套筒套设在所述变形吸能构件外侧,所述外包套筒内还设有混凝土,所述外包套筒上还设有检测孔,所述检测孔的位置与所述变形吸能构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当发生地震时,变形吸能构件为框架提供一定的刚度,若是地震强度过大,则变形吸能构件发生屈服,从而将震动能量耗散,外包套筒用于对变形吸能构件进行保护,当地震过后,可以通过微型探头对检测孔进行观察,看到变形吸能构件的状态,或利用手枪钻钻取变形吸能构件样品,进行化验,以此掌握变形吸能构件的状态,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换变形吸能构件,既能够确保及时对已经受到损伤的防屈曲支撑构件进行更换,保证安全,也能够在检测之后保留部分未收到损伤的防屈曲支撑构件,避免了整体更换而带来的高昂成本。作为优选,所述外包套筒内还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为“L”形,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变形吸能构件与所述混凝土之间。限位件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变形吸能构件的位置进行限位,另一方面在防屈曲支撑构件受到震动时,使十字型变形吸能构件在承受拉压力后,产生屈服变形,但是其变形受到限位件的限制,使十字型变形吸能构件在限位件之间的间隙内反复产生屈服变形,从而将能量消耗,而且限位件形成了对变形吸能构件的限制空间,有效防止了变形吸能构件变形后对混凝土的切割挤碎的情况,提高了构件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中防屈曲支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竖梁;2、第二横梁;3、第三斜撑;4、防屈曲支撑构件;4.1、外包套筒;4.2、变形吸能构件;4.3、连接端头;4.4、检测孔;4.5、混凝土;4.6、限位件;5、第一防屈曲框架;6、第二防屈曲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根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它包括框架,框架包括若干第一竖梁1、第二横梁2,第一竖梁1竖直设置,第二横梁2水平设置,相邻的第一竖梁1之间通过若干第二横梁相连接,若干第一竖梁1与第二横梁2将框架分隔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呈“口”字形,单元内设置有第三斜撑3、防屈曲支撑构件4,第一防屈曲框架5,第一防屈曲框架5为四边形,其中四边形的每个角分别通过第三斜撑3与单元上对应的四个角相连接,防屈曲支撑构件4安装在第一防屈曲框架5的对角上。其中,第三斜撑3与单元的四角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三斜撑3与第一防屈曲框架5之间也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防屈曲支撑构件4与第一防屈曲框架5之间也通过铰接的方式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屈曲框架5为矩形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若干第一竖梁(1)、第二横梁(2),所述第一竖梁(1)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横梁(2)水平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竖梁(1)之间通过若干所述第二横梁(2)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竖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2)将框架分隔成若干单元,所述单元呈“口”字形,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内设置有第三斜撑(3)、防屈曲支撑构件(4),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通过所述第三斜撑(3)连接在所述框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它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包括若干第一竖梁(1)、第二横梁(2),所述第一竖梁(1)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横梁(2)水平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竖梁(1)之间通过若干所述第二横梁(2)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竖梁(1)与所述第二横梁(2)将框架分隔成若干单元,所述单元呈“口”字形,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内设置有第三斜撑(3)、防屈曲支撑构件(4),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通过所述第三斜撑(3)连接在所述框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撑(3)分别设置在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的两端,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两端所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三斜撑(3)分别连接在所述单元的对角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与所述第三斜撑(3)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三斜撑(3)与框架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撑(3)与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防屈曲框架(5),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5)为四边形,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5)的四角分别通过一根所述第三斜撑(3)与所述单元的四角相连接,所述防屈曲支撑构件(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5)的对角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屈曲约束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斜撑(3)与所述第一防屈曲框架(5)之间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会议罗亚纯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多维格诺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