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明强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83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闸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内部包括有闸门管、导流套、支架、内胆、支撑杆、转轴和转杆,所述闸门管的外侧与排污管的内侧插接,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水闸在使用时大多体积较大并且只能综合控制沟渠水流不便于使用的问题,该便于使用的水闸,在工作中,通过设置的排污管,以及夹套、闸门管、闸门管、导流套、支架、内胆、支撑杆、转轴、转杆、螺旋桨、螺套、转盘、泄水孔、凹槽和转轮的配合设置,在使用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夹套将闸门管插入排污管内,从而使排污管在排污泄水时,污水可以从排污管流入闸门管中,从而使闸门管能够将污水通过导流套导流进入内胆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
本技术属于水闸
,具体为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
技术介绍
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利用闸门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关闭闸门可以拦洪、挡潮或抬高上游水位,以满足灌溉、发电、航运、水产、环保、工业和生活用水等需要;开启闸门,可以宣泄洪水、涝水、弃水或废水,也可对下游河道或渠道供水。在水利工程中,水闸作为挡水、泄水或取水的建筑物,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水闸,尤其是用于污水排放沟渠用的水闸,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安装放置在沟渠中进行排污使用,这类水闸体积较大不便于使用,并且只能综合控制排污沟渠的水流,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市场上的水闸在使用时大多体积较大并且只能综合控制沟渠水流不便于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包括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内部包括有闸门管、导流套、支架、内胆、支撑杆、转轴和转杆,所述闸门管的外侧与排污管的内侧插接,所述导流套的一侧与闸门管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一端与闸门管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内胆的外侧与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内胆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一侧与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的一端与转轴的中部插接。所述转杆包括有螺旋桨、螺套、转盘、泄水孔和凹槽,所述螺旋桨的右侧与转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螺套的内侧与转杆的中部套接,所述转盘的左侧与转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泄水孔位于转盘的中部开设,所述凹槽位于转盘的顶部开设。优选的,所述内胆内壁的右侧包括有转轮,所述转轮的一侧与内胆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闸门管的右侧包括有夹套,所述夹套的内侧与闸门管外部的右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排污管内壁的右侧包括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外侧与排污管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密封套的内壁包括有卡板,所述卡板的一侧与密封套的内壁卡接。优选的,所述转轮的一侧与凹槽的内侧滑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工作中,通过设置的排污管,以及夹套、闸门管、闸门管、导流套、支架、内胆、支撑杆、转轴、转杆、螺旋桨、螺套、转盘、泄水孔、凹槽和转轮的配合设置,在使用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夹套将闸门管插入排污管内,从而使排污管在排污泄水时,污水可以从排污管流入闸门管中,从而使闸门管能够将污水通过导流套导流进入内胆中,从而使污水冲击在螺旋桨上时,螺旋桨能够借助冲击力进行旋转,从而在旋转的过程中阻扰污水的快速排出,螺旋桨能够通过转杆带动螺套进行旋转,从而使螺套能够将污水挤压排入转盘的泄水孔中,从而使旋转中的泄水孔能够将污水排出,从而有效使用户可以直接将阻流用水闸插入排污管中进行使用,即插即用,方便快捷;2)、通过设置的闸门管,以及密封套和卡板的配合设置,在使用时当排污管需要大量进行排泄,内胆无法正常负担排泄时,用户可以将闸门管内壁,密封套内的卡板拔下,从而使内胆能够与闸门管一同进行排泄,缓解内胆排泄压力的同时,提高了排污的效率,从而有效使水闸便于使用的同时也能够控制水流的大小。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的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排污管;2、夹套;3、闸门管;4、导流套;5、支架;6、内胆;7、支撑杆;8、转轴;9、转杆;10、螺旋桨;11、螺套;12、转盘;13、泄水孔;14、凹槽;15、转轮;16、密封套;17、卡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由图1-4给出,本技术包括排污管1,排污管1内壁的右侧包括有密封套16,密封套16的外侧与排污管1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密封套16的内壁包括有卡板17,卡板17的一侧与密封套16的内壁卡接,排污管1的内部包括有闸门管3、导流套4、支架5、内胆6、支撑杆7、转轴8和转杆9,闸门管3的外侧与排污管1的内侧插接,闸门管3的右侧包括有夹套2,夹套2的内侧与闸门管3外部的右侧固定连接,导流套4的一侧与闸门管3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支架5的一端与闸门管3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内胆6的外侧与支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内胆6内壁的右侧包括有转轮15,转轮15的一侧与内胆6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支撑杆7的一端与内胆6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转轴8的一侧与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转杆9的一端与转轴8的中部插接。转杆9包括有螺旋桨10、螺套11、转盘12、泄水孔13和凹槽14,螺旋桨10的右侧与转杆9的左端固定连接,螺套11的内侧与转杆9的中部套接,转盘12的左侧与转杆9的右端固定连接,泄水孔13位于转盘12的中部开设,凹槽14位于转盘12的顶部开设,转轮15的一侧与凹槽14的内侧滑动连接。工作原理:工作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夹套2将闸门管3插入排污管1内,从而使排污管1在排污泄水时,污水可以从排污管1流入闸门管3中,从而使闸门管3能够将污水通过导流套4导流进入内胆6中,从而使污水冲击在螺旋桨10上时,螺旋桨10能够借助冲击力进行旋转,从而在旋转的过程中阻扰污水的快速排出,螺旋桨10能够通过转杆9带动螺套11进行旋转,从而使螺套11能够将污水挤压排入转盘12的泄水孔13中,从而使旋转中的泄水孔13能够将污水排出,从而使用户可以直接将阻流用水闸插入排污管1中进行使用,即插即用,方便快捷,当排污管1需要大量进行排泄,内胆6无法正常负担排泄时,用户可以将闸门管3内壁,密封套16内的卡板17拔下,从而使内胆6能够与闸门管3一同进行排泄,缓解内胆6排泄压力的同时,提高了排污的效率,从而使水闸便于使用的同时也能够控制水流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包括排污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1)的内部包括有闸门管(3)、导流套(4)、支架(5)、内胆(6)、支撑杆(7)、转轴(8)和转杆(9),所述闸门管(3)的外侧与排污管(1)的内侧插接,所述导流套(4)的一侧与闸门管(3)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5)的一端与闸门管(3)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内胆(6)的外侧与支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7)的一端与内胆(6)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8)的一侧与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9)的一端与转轴(8)的中部插接;/n所述转杆(9)包括有螺旋桨(10)、螺套(11)、转盘(12)、泄水孔(13)和凹槽(14),所述螺旋桨(10)的右侧与转杆(9)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螺套(11)的内侧与转杆(9)的中部套接,所述转盘(12)的左侧与转杆(9)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泄水孔(13)位于转盘(12)的中部开设,所述凹槽(14)位于转盘(12)的顶部开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使用的水闸,包括排污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1)的内部包括有闸门管(3)、导流套(4)、支架(5)、内胆(6)、支撑杆(7)、转轴(8)和转杆(9),所述闸门管(3)的外侧与排污管(1)的内侧插接,所述导流套(4)的一侧与闸门管(3)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架(5)的一端与闸门管(3)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内胆(6)的外侧与支架(5)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7)的一端与内胆(6)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8)的一侧与支撑杆(7)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9)的一端与转轴(8)的中部插接;
所述转杆(9)包括有螺旋桨(10)、螺套(11)、转盘(12)、泄水孔(13)和凹槽(14),所述螺旋桨(10)的右侧与转杆(9)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螺套(11)的内侧与转杆(9)的中部套接,所述转盘(12)的左侧与转杆(9)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泄水孔(13)位于转盘(12)的中部开设,所述凹槽(14)位于转盘(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强徐俊丁乾刘睿璇
申请(专利权)人:杨明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