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靠背系统及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49626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靠背系统及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所述背靠背系统,包括第一AC/DC变换器、第二AC/DC变换器和至少一个第一DC/DC变换器;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或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的其中一端连接交流电网,另一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的一端;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用于构造中压直流母线段;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AC/DC变换器和第二AC/DC变换器可构造出中压直流母线段,供未来远期扩展接口,能够接入到其它中压交流配电系统形成多端互联配电系统或接入到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形成多级直流配用电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靠背系统及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背靠背系统及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现有交流配电网将面临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负荷和用电需求多样化、潮流均衡协调控制复杂化,以及电能供应稳定性、高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交流分区供电无法实现合环运行、无法满足高密度负荷区域对供电能力的需求、传统交流系统在提升供电能力的同时易造成短路电流超标。另一方面,随着直流形式的分布式电源迅速发展、直流用电负荷比例的增高、储能装置使用的增多及敏感负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交流供电无论是效率、可靠性或电能质量都已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因此,随着柔性直流技术在高压输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应用,柔性直流配网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电力配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靠背系统及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结合现有柔性直流配网技术,通过中压配网线路间的柔性互联,实现不同配电区域间的功率融通和相互支撑,同时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靠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AC/DC变换器、第二AC/DC变换器和至少一个第一DC/DC变换器;/n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或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的其中一端连接交流电网,另一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的一端;/n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用于构造中压直流母线段;/n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大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靠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AC/DC变换器、第二AC/DC变换器和至少一个第一DC/DC变换器;
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或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的其中一端连接交流电网,另一端连接一个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的一端;
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用于构造中压直流母线段;
所述第一DC/DC变换器用于调整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之间的电压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包括:
LC串联谐振结构、LC并联谐振结构、LLC串并联谐振结构、CLLC串联谐振结构或移相控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AC/DC变换器和所述第二AC/DC变换器与交流电网连接的端口的拓扑结构,包括:
钳位型结构、H桥级联型结构、模块化多电平结构或三相线性级联结构。


4.一种模块化柔性互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丽娟赵力冯晓东简翔浩梁耀林黄学劲李海波苏泽仁张维施世鸿徐力陈冰陈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