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58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两个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信号传输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块;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部分嵌于第一绝缘块内,导电端子向第一绝缘块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伸出有接触部和连接部;导线,其信号线连接于连接部,且前方的信号传输组件的导线位于后方的信号传输组件的第二侧。两个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可以使两个信传输组件的结构相同,使用同一种模具进行加工,降低了连接器的生产成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而不是上下层叠设置,可以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在空间高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高速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较强的连接器产品,其应用于各行各业。现有的一种mini高速连接器其包括两个模块组件,两个模块组件的导电端子前后并排设置,两个模块组件上下层叠且错位设置。虽然其能够满足一定条件的信号传输要求。但是在安装空间高度有限,传输性能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其上下层叠设置,致使无法安装使用。再者,两个模块组件上下层叠且错位设置,致使至少导电端子的结构不同,在连接器加工过程中需要两组模具,加工模具多,生产成本高。因此,亟需一种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可以在满足信号传输需求的前提下,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在空间高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安装使用。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连接器,包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两个所述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块;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部分嵌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所述导电端子向所述第一绝缘块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伸出有接触部和连接部;导线,其信号线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且前方所述信号传输组件的导线位于后方的所述信号传输组件的第二侧。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信号传输组件还包括屏蔽件,其包括屏蔽壳和自所述屏蔽壳延伸的多个屏蔽端子,所述屏蔽壳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导线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一端的外侧,所述屏蔽端子和所述接触部并排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屏蔽端子之间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所述接触部。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前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柱,所述屏蔽件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后方的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后侧。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后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基座上的前后两侧和所述第二基座的至少前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前方所述第一绝缘块的所述第二连接柱和后方所述第一绝缘块的所述第一连接柱分别插于所述第一基座前后两侧的所述第二连接孔内,后方的所述第一绝缘块的所述第二连接柱插于所述第二基座的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外壳,所述信号传输组件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接触部、所述屏蔽端子、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侧外露于所述外壳设置。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均设置有连接凹槽,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凹槽相配合的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凸起伸入于所述连接凹槽内;所述第二基座的两侧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的限位槽。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和所述屏蔽件的第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绝缘块,所述导线部分嵌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线为差分信号线,相邻两个所述屏蔽端子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相邻两个所述屏蔽端子之间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一个所述差分信号线,所述差分信号线的两个信号线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所述差分信号线的接地线连接于所述屏蔽壳。作为一种连接器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绝缘块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屏蔽端子对应设置,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的第一侧,所述支撑块贴合于所述屏蔽壳的内表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两个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可以使两个信传输组件的结构相同,使用同一种模具进行加工,降低了连接器的生产成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前后并排设置,而不是上下层叠设置,可以减小连接器的高度,在空间高度有限的情况下,该连接器可以安装使用,以满足信号传输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信号传输组件和第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信号传输组件和第二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信号传输组件和第一基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屏蔽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绝缘块和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绝缘块和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信号传输组件;101、第一绝缘块;1011、第一连接柱;1012、第二连接柱;1013、支撑块;102、导电端子;1021、连接部;1022、固定部;1023、接触部;103、导线;1031、差分信号线;1032、接地线;104、屏蔽件;1041、屏蔽壳;10411、导入槽;10412、容纳槽;10413、防脱孔;10414、固定孔;1042、屏蔽端子;105、绝缘隔离块;1051、固定柱;20、第一基座;201、限位凸块;202、连接凸起;203、避让槽;204、第二连接孔;30、第二基座;40、外壳;401、定位柱;50、第二绝缘块;60、止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10),两个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包括:/n第一绝缘块(101);/n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端子(102),所述导电端子(102)部分嵌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01)内,所述导电端子(102)向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伸出有接触部(1023)和连接部(1021);/n导线(103),其信号线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21),且前方的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的导线(103)位于后方的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的第二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信号传输组件(10),两个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前后并排设置,且相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包括:
第一绝缘块(101);
端子组件,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端子(102),所述导电端子(102)部分嵌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01)内,所述导电端子(102)向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伸出有接触部(1023)和连接部(1021);
导线(103),其信号线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021),且前方的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的导线(103)位于后方的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的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组件(10)还包括屏蔽件(104),其包括屏蔽壳(1041)和自所述屏蔽壳(1041)延伸的多个屏蔽端子(1042),所述屏蔽壳(104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01)、所述连接部(1021)和所述导线(103)与所述连接部(1021)相连的一端的外侧,所述屏蔽端子(1042)和所述接触部(1023)并排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屏蔽端子(1042)之间设置有一个或两个所述接触部(10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柱(1011),所述屏蔽件(10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柱(1011)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基座(20)和第二基座(30),所述第一基座(20)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绝缘块(101),所述第二基座(30)设置在后方的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后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柱(1012),所述第一基座(20)上的前后两侧和所述第二基座(30)的至少前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04),前方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所述第二连接柱(1012)和后方所述第一绝缘块(101)的所述第一连接柱(1011)分别插于所述第一基座(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兴平王超羊衍富钟茂苹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