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584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包括电解电积槽体,电解电积槽体的外侧设置有电解液自循环装置,电解液自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槽及与循环槽相配合的第一液泵,第一液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进液管与电解电积槽体内的进液装置连通,电解电积槽体上端的出液口通过回液管与循环槽连通,外部供液系统通过管路与循环槽上的补液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单个电解电积槽中电解液的自循环,既能够满足平行流电解电积槽等大流量的电解电积槽的需求,又能够有效减轻外部供液系统的压力,尤其是适用于需要对多个电解电积槽供液的情况,从而设备整体体积较小,功耗较低,电解液利用率高,节省了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高,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循环电解电积槽
本技术涉及电解电积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电解电积槽。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金属电解电积等精炼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在保证电解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同时提高电解槽生产效率,常见的方式就是加大电解液的循环量,提高金属离子的迁移速度,降低电解生产过程中的浓差极化,达到高电流密度电解生产,比如平行流电解电积槽等。但是,现有的平行流电解电积槽等大流量的电解电积槽都是需要配置大功率的循环系统,比如增大液泵的功率、增大管道直径、增大电解液循环槽体、增大相应的净化装置或过滤设备等,尤其是需要对多个电解电积槽供液时,设备体积大,功耗大,电解液利用率低,原料等损耗大,浪费资源,生产成本高,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包括电解电积槽体,电解电积槽体的外侧设置有电解液自循环装置,电解液自循环装置包括循环槽及与循环槽相配合的第一液泵,第一液泵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进液管与电解电积槽体内的进液装置连通,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电积槽体(1),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的外侧设置有电解液自循环装置(2),所述电解液自循环装置(2)包括循环槽(21)及与所述循环槽(21)相配合的第一液泵(22),所述第一液泵(2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进液管(23)与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内的进液装置(3)连通,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上端的出液口(11)通过回液管(24)与所述循环槽(21)连通,外部供液系统通过管路与所述循环槽(21)上的补液管(25)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解电积槽体(1),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的外侧设置有电解液自循环装置(2),所述电解液自循环装置(2)包括循环槽(21)及与所述循环槽(21)相配合的第一液泵(22),所述第一液泵(2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进液管(23)与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内的进液装置(3)连通,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上端的出液口(11)通过回液管(24)与所述循环槽(21)连通,外部供液系统通过管路与所述循环槽(21)上的补液管(25)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槽(21)位于所述出液口(11)的下方,所述回液管(24)沿竖直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槽(21)的上端设置有溢流管(26),所述溢流管(26)通过管路与外部供液系统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循环电解电积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电积槽体(1)的外侧设置有安置所述循环槽(21)和所述第一液泵(2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平姜玉玲胡夏斌林建灶叶栋徐关峰凌家文兰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