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9424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包括若干个仿生巢本体,所述仿生巢本体包括一端开口或两端通透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生物填料,所述壳体垂直或倾斜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基质中底栖生物的生长,利用底栖生物的活动有效抑制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膜的过量生长,从而能够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因微生物膜过多而产生的堵塞现象,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
本技术涉及人工湿地建设
,特别是涉及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
技术介绍
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堵塞是影响其应用和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湿地发生堵塞后,基质的渗透系数会急剧下降,过水能力也会随之降低,进而降低污染物,尤其是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湿地中积累的腐殖质与微生物分泌的一些胞外多聚物是造成湿地堵塞一个重要因素。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湿地放空通气,向湿地基质中投加蚯蚓等动物等方式解决湿地堵塞的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例如中国专利CN1923728A公开了一种利用土壤动物修复堵塞潜流人工湿地渗水能力的方法,投放土壤动物后关闭湿地进水,土壤动物以基质中积累的有机腐殖质为食,并松动基质,起到清扫和疏通基质作用,但是,该方法只能改善填料层局部堵塞问题,花费时间很长,且蚯蚓难以在长期淹水环境中存活;再有,中国专利CN105670969A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堵塞缓解细菌的筛选方法及应用,筛选出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起到增溶和分散堵塞物的作用,来缓解人工湿地堵塞,但是,这些方法所需时间较长,也存在引入细菌竞争和适应性问题,对于非均质性的深层介质层治理效果可能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基质中底栖生物的生长,利用底栖生物的活动有效抑制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膜的过量生长,从而能够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因微生物膜过多而产生的堵塞现象,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包括若干个仿生巢本体,所述仿生巢本体包括一端开口或两端通透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生物填料,所述壳体垂直或倾斜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优选地,所述仿生巢本体成矩阵式间隔1m布置。优选地,所述壳体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的角度为20°-90°。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编织网。优选地,所述壳体为圆柱形。优选地,所述壳体材料为硬质聚氯乙烯。优选地,所述壳体高度为200~400mm,壁厚为3~5mm,外径为80~200mm。优选地,所述生物填料包括贝壳颗粒、轻质火山岩颗粒和多孔沸石颗粒。优选地,所述生物填料的粒径为20-70mm。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人工湿地基质中设置仿生巢,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基质中底栖生物的生长,利用底栖生物的活动有效抑制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膜的过量生长,从而能够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因微生物膜过多而产生的堵塞现象,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2)本技术将适合底栖生物生长的生物填料填充在壳体内部,能够将生物填料和基质进行区域划分,从而能够更适合底栖生物的生长,也能够避免底栖生物的生长受到基质环境的过多影响,进而能够使得底栖生物更好的发挥作用;(3)本技术采用贝壳颗粒、轻质火山岩颗粒和多孔沸石颗粒作为生物填料,能够为底栖生物创造更优的生存环境,更有利于底栖生物的生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仿生巢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仿生巢本体的俯视图;图3为仿生巢本体在人工湿地基质布置方式示意图;其中,1、壳体;2、生物填料;3、编织网;10、仿生巢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促进人工湿地基质中底栖生物的生长,利用底栖生物的活动有效抑制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膜的过量生长,从而能够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因微生物膜过多而产生的堵塞现象,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包括若干个仿生巢本体10,仿生巢本体10包括一端开口或两端通透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生物填料2,其中,壳体1可以为方形、圆柱形或其他形状,具有内部空间,生物填料2填充在壳体1的内部空间内,生物填料2与人工湿地基质的组成成分不同,能够适应底栖生物的生存,保持壳体1开口的一端向上,另一端(开口或者封闭)垂直或倾斜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开口的一端可以露出人工湿地基质,以使得生物填料2和周围环境保持隔离,当然,在人工湿地基质厚度较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部分仿生巢本体10的壳体1开口的一端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由于壳体1的存在,并不会造成生物填料2和周围人工湿地基质的混合,也能很好的为底栖生物形成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且不会影响到人工湿地基质处理污水的效果,从而可以利用底栖生物的活动有效抑制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膜的过量生长,进而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因微生物膜过多而产生的堵塞现象,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如图3所示,仿生巢本体10成矩阵式间隔1m布置,也就是说,一个仿生巢本体10和其相邻的横向或竖向的仿生巢本体10的间隔均为1m,如果人工湿地基质厚度超过1米时,仿生巢本体10可以分层布置,层间距1米。进一步的,壳体1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的角度为20°-90°,壳体1的顶部开口的位置倾斜或竖直向上,壳体1内生存的底栖生物能够由壳体1顶部的开口进出仿生巢本体10,从而既为底栖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空间,又为底栖生物提供了自由进出仿生巢本体10的条件。如图1所示,壳体1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编织网3,也就是说,在壳体1具有开口的端部设置有编织网3,需要注意的是,编织网3的孔隙应能够满足底栖生物进出仿生巢本体10,而不应成为底栖生物活动的阻碍,编织网3的设置能够将生物填料2保持在壳体1内部,在嵌入人工湿地基质后能够有效减少水流的冲刷或者底栖生物的活动导致生物填料2损失的情况。如图1所示,壳体1为圆柱形,圆柱形的壳体1内壁平滑没有棱角,能够更佳适宜底栖生物活动,并且,圆柱形的壳体1的外壁同样平滑没有棱角,也不会造成对人工湿地水流的流动的阻碍,也就是说,圆柱形的壳体1在达到解决人工湿地堵塞问题的目的时,不会因为本身的设置而造成堵塞。壳体1材料为硬质聚氯乙烯(PVC-U),其表面光滑平整,耐腐蚀,且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壳体1优选设置的高度为200~400mm,壁厚为3~5mm,外径为80~200mm。生物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仿生巢本体,所述仿生巢本体包括一端开口或两端通透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生物填料,所述壳体垂直或倾斜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栖生物仿生巢,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仿生巢本体,所述仿生巢本体包括一端开口或两端通透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生物填料,所述壳体垂直或倾斜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生物仿生巢,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巢本体成矩阵式间隔1m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生物仿生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嵌入人工湿地基质中的角度为2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生物仿生巢,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编织网。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雪成王志彬樊文武锁林王文佳石红梅卢海元张珊珊李雪左自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