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49420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9:06
一种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组前后依次连接的配水单元和处理单元,配水单元具有进水口和后端溢流口,配水单元的水位超过后端溢流口的高度时溢流进入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的内部填充砾石填料,下部布设有曝气管;处理单元在砾石填料的下方设有可漏过水的填料承托结构,并在填料承托结构的下方设有出水口;溢流进入处理单元的水由于重力作用由上而下穿过砾石填料,通过出水口流出。该处理装置中的水流状态是在配水单元为上向流,处理单元为下向流,水流由于重力作用由上而下穿过砾石填料,动力消耗低,处理效果好,而且这种流态避免了以往设计中水流推流状态穿过砾石填料,上下阻力不均,砾石利用率不高,处理效果不佳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然生态方法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一种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扩大,大量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水体,水环境系统遭到破坏。经过多年来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河流、湖泊水质总体得到改善,但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存在水质不达标,劣Ⅴ类微污染水体占比仍然较大。对于这类污染水体生物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低、耗能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另外,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也不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生物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曝气复氧、湿地处理法、生物膜法等。生物膜法中的砾间接触氧化法是一种新型水环境修复技术,通过人工填充砾石,使污水与生物膜的接触面积增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水中污染物在砾间流动的过程中与砾石上附着的生物膜接触、沉淀,进而被生物膜作为营养物质而吸附、氧化分解,从而改善河流水质。目前,砾间接触氧化工艺的水流状态为推流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出现砾石上下层阻力不均导致上部流速快,下部流速慢,下层砾石利用率不高的弊端。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前后依次连接的配水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配水单元具有进水口和后端溢流口,所述配水单元的水位超过所述后端溢流口的高度时溢流进入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的内部填充砾石填料,下部布设有曝气管;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砾石填料的下方设有可漏过水的填料承托结构,并在所述填料承托结构的下方设有出水口;其中,溢流进入所述处理单元的水由于重力作用由上而下穿过所述砾石填料,通过所述出水口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前后依次连接的配水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配水单元具有进水口和后端溢流口,所述配水单元的水位超过所述后端溢流口的高度时溢流进入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的内部填充砾石填料,下部布设有曝气管;所述处理单元在所述砾石填料的下方设有可漏过水的填料承托结构,并在所述填料承托结构的下方设有出水口;其中,溢流进入所述处理单元的水由于重力作用由上而下穿过所述砾石填料,通过所述出水口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组所述配水单元和处理单元,上一组的处理单元的出水口通过外部连通管连接下一组的配水单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砾间接触氧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最后一组的处理单元的后端相连的尾部配水单元;其中,第一组的配水单元具有前端出水口,所述尾部配水单元具有进水口和后端出水口,所述尾部配水单元具有与所述最后一组的处理单元相配合的前端溢流口,且除了第一组之外的其他各组的配水单元均具有与其前端的处理单元相配合的前端溢流口;其中,每一组的处理单元的出水口还通过外部连通管反向连接同一组的配水单元,且每一组的处理单元与其前后的配水单元的连通均设有阀门控制;其中,所述前端溢流口和所述后端溢流口的高度可调;其中,当处理水流由前向后运行时,调成所述前端溢流口高于所述后端溢流口,使所述后端溢流口溢流而所述前端溢流口不溢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张晓雅董阳杨涛陈俊董良飞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排水管理处常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