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4857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生长特性评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选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测定部位;(2)色差仪检测叶片背面颜色,获得参数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生长特性评价
,具体涉及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叶片背面茸毛是植物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一种形态多样的表皮附属物,对于调节植物能量平衡、抵御紫外线辐射和病原菌侵入、缓解高效率气体交换和减少水分过度蒸腾矛盾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茸毛的有无及密度均与植物的光合特性、抗病虫性、抗旱性及抗寒性等特性密切相关。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叶片背面具有较多白色星状茸毛,其叶片背面茸毛密度是评价板栗叶片光合特性、抗病虫性、抗旱性及抗寒性等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板栗叶片背面茸毛是星状茸毛,每1根主茸毛上又有2~8根茸毛分枝,每一分枝茸毛又有一定的长度和粗度,其在叶背相互压叠,导致多数主体茸毛根部被遮盖,因此无法非常容易的统计出单位叶片面积内主体茸毛和分枝茸毛的具体数量并计算茸毛密度,所以目前叶片背面茸毛密度通常使用目测法被人为判定为密、中和稀3级(见图1)。目测法测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因同一样本不同人判断而评价结果不同,甚至同一样本同一人不同时间的评价结果也不同,而且,目测法测定的结果是非连续性非数据化的,在横向比较不同样本间叶片背面茸毛密度时有较大误差,这为准确评价板栗叶片光合特性、抗病虫性及抗旱性等抗逆性造成阻碍。因此科学测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需要一种客观准确可数据化的评价方法。但目前为止还未见有关利用精准数值来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大小的方法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以克服当前目测法测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结果非数据化、主观性强、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的问题,为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精确评价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测定部位;(2)色差仪检测叶片背面颜色,获得参数L*值,该数值L*可以利用色差仪直接读出;(3)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确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步骤(1)中,所述板栗叶片为在板栗树冠外围同方向选取无病虫害、健康完整的枝条中段叶片,取3~5片。步骤(1)中,所述枝条中段叶片,是指营养枝中段叶片;优选成熟叶片。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1)中,所述测定部位为叶片背面中部两叶脉间,距离主脉一定距离的叶片区域。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1)中,所述测定部位为叶片背面中部两叶脉间,距离主脉1.5-2.5cm距离的位置区域。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1)中,同一叶片不同部位间背面茸毛密度比较时,选叶尖、叶片中部、叶片基部和叶片边缘部位的叶脉间区域作为测定部位。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步骤(1)中,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叶片间背面茸毛密度比较时,选择树冠外围同方向底部、中部、顶部营养枝中段叶片作为测量叶片;或,同一植株同一枝条不同节位叶片背面茸毛密度比较时,选择树冠外围同方向中部营养枝不同节位的叶片作为测量叶片。步骤(2)中,通过色差仪获得的颜色参数L*值来比较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L*值越大则茸毛密度越大。色差仪使用前先进行校准,之后将样本叶片背面朝上平铺在试验平台上,将色差仪探头置于选定的测定部位(注意探头和叶片之间不能有缝隙,以免漏光造成读值错误),按下测定按钮,读取屏幕上的L*值。色差仪测定的颜色参数L*值为明度值,+L*为白色方向,-L*为黑色方向,L*值越大表示叶片背面测定部位越白。通过颜色参数L*值来比较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L*值越大则茸毛密度越大。不同品种(系)或不同处理间比较时,可通过设置3~5次重复,对多个叶片背面颜色参数L*值取平均值后再进行比较。颜色参数L*值≤50.99,茸毛密度为低;L*值范围为51.00~55.99,茸毛密度为中;L*值≥56.00,茸毛密度为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方法在准确鉴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在评价板栗叶片光合特性优劣,或在评价板栗抗逆性、或在板栗品种改良、育种、种植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方法适用的板栗为所有已知的板栗品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色差仪测定的板栗叶片背面颜色参数L*值来反映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实现了对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数据化评价。相比于传统方法只能给出密、中和稀这样的非连续、非数据化的主观评价,本专利技术方法能通过色差仪的L*值反映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呈现出的数值L*是数据化、连续化的,利于样本间精准测定和科学比较。本专利技术方法相比于目测法,克服了目测法主观性强、误差大的缺陷,且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使得测定结果更为精准。附图说明图1为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差异,自左至右分别为中,稀,密茸毛的板栗叶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所有板栗叶片样品采集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种质资源圃,资源圃内保存有来自我国16个省市的344份品种资源。实施例中所用色差仪型号为德国ColorLite-sph860。若未特别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方法为公知方法,所用试剂、耗材均为市售可得。实施例1采取我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板栗种质资源圃中10个省份的20个板栗品种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对采集叶片材料分别采用目测法和本专利技术方法对叶片背面茸毛密度进行测定。分别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目测法测定:(1)样品准备每个品种每株树冠外围同方向选取无病虫害、健康完整的营养枝中段成熟叶片3片,如此重复3次。(2)叶片背面茸毛密度评测由5人对每个品种的叶片背面茸毛密度进行主观评价(参考文献,张军科,李兴亮,李民吉,等.影响消费者对‘富士’苹果品质主观评价的因素分析及评价模型建立[J].果树学报,2017,34(10):1316-1322)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将每个品种叶片背面茸毛密度评价描述为“稀”、“中”和“密”三个等级,并分别赋值为“1”、“2”和“3”。2.本专利技术方法测定:由3人各自按照下面操作步骤完成对所有样品的测定:(1)叶片准备随机选择每品种板栗单株树冠外围同方向选取无病虫害、健康完整的营养枝中段成熟叶片3片,20个品种的板栗,每个品种选3株,每株选取营养枝中段成熟叶片3片,共180个板栗叶片。(2)选定叶片背面茸毛密度测定部位不同品种(系)或不同处理间茸毛密度比较时,统一选定叶片背面中部右侧两侧脉间并距离主脉1.5~2.5厘米的一个位置区域作为测定部位。(3)叶片背面颜色参数L*值测定色差仪使用前先进行校准,之后将样本叶片背面朝上平铺在试验平台上,将色差仪探头置于选定的测定部位(注意探头和叶片之间不能有缝隙,以免漏光造成读值错误),按下测定按钮,读取屏幕上的L*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选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测定部位;/n(2)色差仪检测叶片背面颜色,获得参数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色差仪评价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板栗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测定部位;
(2)色差仪检测叶片背面颜色,获得参数L*值;
(3)叶片背面茸毛密度的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板栗叶片为在板栗树冠外围同方向选取无病虫害、健康完整的枝条中段叶片,取3~5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枝条中段叶片,是指营养枝中段叶片;优选成熟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测定部位为叶片背面中部两侧脉间,距离主脉一定距离的叶片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测定部位为叶片背面中部两侧脉间,距离主脉1.5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燕张馨方张树航李颖王广鹏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