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48175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30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述构件为条状结构,且构件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构件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点,若干个所述固定点沿所述构件的延伸方向分布;所述构件分为塑料类构件和铝材类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具有施工现场安装简单、拆除方便、能多次重复使用、使用后成型效果好的优势,适用于建筑物外侧外露的装饰结构,如挑板、腰线、外露梁、非封闭阳台梁板、屋檐结构、楼梯间板梁的底平面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使建筑工程实现外形美感或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建筑物外侧往往增加装饰结构,如挑板、腰线、外露梁、非封闭阳台梁板、屋檐等。这些外露结构易受雨水淋湿,当风雨较大时,雨水易自结构外立面顺沿至外露结构底部,造成结构底部已装饰面、甚至其下部结构装饰面出现潮湿和被污染的情况,严重影响外墙等结构的装饰效果,特别严重的,甚至造成外装饰层脱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办法:1、采用木模板支设时,在结构底面边缘处木模板上安装木条,形成凸型。采用该方式能在结构层底平面形成凹槽,但因木条脆性较大且易吸水,木条易被混凝土粘牢难以拆出,破损后,需要剔凿,另外,在模板拆除过程中,也易损坏,周转使用效率不高,且费时费工。2、结构施工完毕,后期装饰阶段,在结构底面边缘处首先安装成品塑料凹槽,再进行下步装饰作业。因塑料凹槽为后期装入不能取出,需采用砂浆固定,为保障装饰效果,需在大面积粉刷砂浆前,安排高级技术粉刷工完成,耗时较多,且成型质量不能保障,另因是外露结构,成型使用后受风雨和恶劣天气影响较大,存在开裂脱落的风险。3、采用铝模或钢模板支设时,在结构底面边缘处模板上安装圆弧形,且同模板材质相同的线条,形成凸型。该工艺在现阶段建筑工程中使用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为保障拆除方便,线条采用半圆形设计,线条与模板间采用螺丝或螺钉固定,螺帽凸出线条面,造成螺帽部位易嵌入混凝土,拆除难度较大;二是模板拆除过程中,因螺帽嵌入混凝土,造成已成型的混凝土凹槽出现破损的情况较多,后续需进行修复,外观效果受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具有施工现场安装简单、拆除方便、能多次重复使用、使用后成型效果好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施工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所述构件为条状结构,且构件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构件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点,若干个所述固定点沿所述构件的延伸方向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构件为塑料类构件。优选地,所述塑料类构件的内表面为圆弧形。更优选地,所述塑料类构件的上底宽为9-11mm,下底宽为12-14mm,高为6-7mm,圆弧形内表面的弦高为1-2mm。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点的间距为45-55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为铝材类构件。优选地,所述铝材类止水凹槽的上底宽为9-11mm,下底宽为12-14mm,高为4-6mm。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点的间距为100-200m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点为开设在所述构件上的T型圆孔或圆锥孔。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距离外露结构边线20-30mm处标记,按定位位置放置所述构件;通过紧固件将所述构件固定在模板上,使所述构件的内表面与模板表面紧密接触,以防止水泥浆进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为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条状结构,通过其上设置的固定点与模板固定,具有施工现场安装简单、拆除方便、能多次重复使用、使用后成型效果好的优势,适用于建筑物外侧外露的装饰结构,如挑板、腰线、外露梁、非封闭阳台梁板、屋檐结构、楼梯间板梁的底平面等。2、本专利技术的构件设置为等腰梯形,一方面,相较于矩形块结构,方便拆除,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拆除时对已形成结构边缘的损坏,并减少止水凹槽的损坏,利于多次使用。3、本专利技术将塑料类构件的内表面设为弧形,固定时会将圆弧形两侧向外挤压,保障塑料类构件的内表面与模板的紧密结合,防止水泥浆进入,解决了塑料类构件因为硬度低在与模板接触时会存在因固定力度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变形,进而导致结合不紧密的缺陷。4、本专利技术的构件的上底宽为9-11mm,下底宽为12-14mm,高为4-7mm,体积小,能够保证外露结构的美观,且不影响原结构的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的截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顶”、“底”、“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产品使用状态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具体为塑料类构件,如图1和2所示,所述塑料类构件1为条状结构,且塑料类构件1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塑料类构件1的上底宽为10mm,下底宽为12mm,高为6mm,需要说明的是,塑料类构件1具体尺寸并不局限于此,塑料类构件1的上底宽可在9-11mm内调整,下底宽可在12-14mm内调整,高可以在6-7mm内调整。为了保证塑料类构件1与模板100紧密接触,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塑料类构件1的内表面(即与模板100接触的表面)为圆弧形,具体的,圆弧形内表面的弦高为1mm,弦高可以根据塑料类构件1的尺寸进行调整。为了将塑料类构件1与模板100固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所述塑料类构件1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点101,若干个所述固定点101沿所述塑料类构件1的延伸方向分布。具体的,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点101的间距为50mm,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间距可根据塑料类构件1的尺寸在45-55mm之间调整,并且可依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加密或放宽间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点101为开设在塑料类构件1上的T型圆孔,将紧固件插入T型圆孔并穿过模板100紧固,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点101也可以是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为条状结构,且所述构件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构件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点,若干个所述固定点沿所述构件的延伸方向分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为条状结构,且所述构件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构件上开设有若干个固定点,若干个所述固定点沿所述构件的延伸方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为塑料类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类构件的内表面为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类构件的上底宽为9-11mm,下底宽为12-14mm,高为6-7mm,圆弧形内表面的弦高为1-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露结构底面用于形成止水凹槽的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固定点的间距为45-55mm。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齐国阳平邹鹏程应鹏飞陈松丁昭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