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盐碱地棚室栽培羊肚菌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食用菌栽培
,涉及一种盐碱地棚室栽培羊肚菌的方法。
技术介绍
羊肚菌是一种珍惜名贵的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糖、生物酶类、钙、锌、铁等多种矿物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抑制肿瘤、抗菌、抗病毒、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功效。羊肚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因其菌盖表面呈蜂窝状,外观很像羊肚而得名。在世界范围内,食用菌科研工作者一直积极探索羊肚菌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文献最早记载是法国人Roze于1883年在室外成功培育出羊肚菌子实体。其后100年中,虽然栽培实例较多,但没有解决人工栽培出菇的可重复性。1980年,美国学者D.Ower在人工气候室内培育出了羊肚菌子实体。我国研究羊肚菌栽培研究起步比较晚,遇到的困难比较多,一直在探索中,其中四川省绵阳食用菌研究所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94年申请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专利,该专利存在重复性差和产量不高的问题,商业价值比较低。1998年至2003年,用两种单孢菌株,以倒扣瓶的方式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盐碱地棚室栽培羊肚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一、秸秆发酵处理/n在种植羊肚菌前的15-20天,发酵处理玉米秸秆;把玉米秸秆切成长度2-5cm的长段,适当淋水浸泡或用水浸泡12-24小时后捞出,加玉米秸秆干重的4-6%的麦麸、0.8-1.2%的生石灰,混匀后堆置,进行有氧发酵,得发酵玉米秸秆;/n二、土地整理与处理/n10月中下旬将盐碱地棚室内的土地清理干净,浇大水使50-60cm深的表层土壤排盐后,晾晒1-2天后每亩地均匀撒施75-100kg的生石灰,立即用旋耕机翻地2-3次,旋耕深度25-30cm,晾晒1-3天后做畦;畦宽50-60cm,畦间过道地面宽40-5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盐碱地棚室栽培羊肚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秸秆发酵处理
在种植羊肚菌前的15-20天,发酵处理玉米秸秆;把玉米秸秆切成长度2-5cm的长段,适当淋水浸泡或用水浸泡12-24小时后捞出,加玉米秸秆干重的4-6%的麦麸、0.8-1.2%的生石灰,混匀后堆置,进行有氧发酵,得发酵玉米秸秆;
二、土地整理与处理
10月中下旬将盐碱地棚室内的土地清理干净,浇大水使50-60cm深的表层土壤排盐后,晾晒1-2天后每亩地均匀撒施75-100kg的生石灰,立即用旋耕机翻地2-3次,旋耕深度25-30cm,晾晒1-3天后做畦;畦宽50-60cm,畦间过道地面宽40-50cm;畦面上均匀平铺2-3cm厚、预切成长0.5-1cm小段的末发酵玉米秸秆层,之上平铺3-5cm厚的步骤一所制备发酵玉米秸秆层,发酵玉米秸秆层之上再覆盖10-15cm厚的畦间过道表土层;再在棚室内架设遮阳网,高度50-180cm;
三、菌种预处理
将包装剖去的羊肚菌菌种,揉碎至0.5-1.0cm粒径的颗粒后立即用于步骤四的播种;菌种水分在55%以下时用0.2-0.5%的KH2PO4水溶液预湿菌种至含水量65-70%;
四、播种与覆土、浇水
通过沟播或撒播方式进行菌种的播种,每亩畦面的用种量200-225kg;沟播时,先在畦面上间隔15-20cm开出深4-5cm的小沟,然后将揉碎的菌种均匀撒在开好的小沟内,之后平整畦面,使覆土厚度3-4cm;撒播时,将揉碎的菌种均匀撒在畦面上,用小型旋耕机在畦面上旋土6-8cm深,将菌种与土壤混匀,并使覆土厚度3-5cm;播种后,采用微喷带进行畦面浇水,使畦面10-15cm厚的表土层湿透、发酵玉米秸秆层浇透,但之下的末发酵玉米秸秆层不浇透;
五、放置外源营养袋
播种后5-7天菌丝量增大后摆放外源营养袋,每亩畦面放置1100-1300个,每袋700-800g,之后用黑色地膜将畦面覆盖;外源营养袋侧面用刀划口,划口朝下与畦面即菌床紧密接触,划口长度为外源营养袋侧面长度的80-100%;
六、发菌期管理
一般情况下,发菌期不进行特殊管理;若发现缺水,在土壤上冻前,向畦床过道内灌水,进行补水;
七、催菇管理
翌年3月初前后,用微喷带浇水,将畦面10-15cm厚的生菌土层完全湿透、发酵玉米秸秆层浇透,但之下的末发酵玉米秸秆层不浇透;把覆盖的黑色地膜掀起,改做成小拱棚;通过棚室保温层掀盖和/或通风措施,控制棚室日夜温差10-13℃,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适当通风增加氧气量,促使羊肚菌菌丝扭结形成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增池,孔德平,杨红旗,苗锋,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