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4646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7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包括PWMIC、控制IC、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三二极管;还包括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MOSFET管、第二MOSFET管和稳压管,其中,辅助电源分别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MOSFET管的漏极、第二MOSFET管的漏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PWM IC的输入端;三极管的基极、第一MOSFET管的源极、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接,稳压管的正极、第二MOSFET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二MOSFET管的栅极连接控制IC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PWM IC的输入端。此种电路的线路简单实用,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产品效率,符合安规能效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电源产品在市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需求量持续增加,如何控制成本,并提高性能,一直是提升电源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法规针对电源产品效率待机功耗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电源都必须要用一些好的材料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损耗,但另一方面,采用好的材料相应地就会增加成本,因此现在大都通过增加高效供电电路,来解决效率及待机功耗问题,高效供电电路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应用中能给设计需求的产品带来非常大的方便。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电路,可参考图2所示,开关电源中的IC长期使用辅助电源供电,辅助电源的长期持续工作会导致严重的损耗,进而降低了开关电源的工作效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其线路简单实用,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产品效率,符合安规能效标准。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包括PWMIC、控制IC、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三二极管,其中,PWMIC的输出端经开关变换整流电路连接外接电路,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包括三极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MOSFET管、第二MOSFET管和稳压管,其中,辅助电源分别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MOSFET管的漏极、第二MOSFET管的漏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PWMIC的输入端;三极管的基极、第一MOSFET管的源极、稳压管的负极相连接,稳压管的正极、第二MOSFET管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二MOSFET管的栅极连接控制IC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PWMIC的输入端。还包括第三MOSFET管,第三MOSFET管的源极接地,栅极连接控制IC的输出端,漏极连接三极管的基极。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仅在电源开机启动时使用辅助电源为IC供电,当输出电压正常后此开机辅助电路就断开不工作,缩短辅助电源的工作时间,减少电源电路的工作损耗,等效于提高了开关电源的效率,以输出12V/10A的电路为例,现有的供电电路的效率为76%,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供电电路效率可达88%。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率电路,包括电阻R59、电阻R60、三极管Q53、MOSFET管Q52、MOSFET管Q54、电阻R61、稳压管ZD51、MOSFET管Q55、电阻R63、二极管D53及电阻R62,其中,辅助电源分别连接R59的一端、R60的一端、Q53的集电极,R59的另一端连接Q52的漏极,R60的另一端连接Q52的栅极,R60的该另一端和Q52的栅极还共同连接Q54的漏极,Q54的栅极连接供电模块;Q52的源极分别连接Q53的基极、R61的一端、ZD51的负极,Q54的源极分别连接ZD51的正极、Q55的源极、R63的一端,Q53的发射极连接D53的正极,D53的负极连接供电模块;Q55的漏极连接R61的另一端,Q55的栅极分别连接R63的另一端、R62的一端,R62的另一端连接供电模块。在本实施例中,供电模块的结构包括PWMIC、控制IC和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其中,PWMIC的输入端连接D53的负极,PWMIC的输出端经开关变换整流电路连接外接电路,所述PWMIC的输入端还连接二极管D54的负极,D54的正极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控制IC的输出端分别连接R62的另一端和Q54的栅极。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开机启动时,辅助电源为Q53的集电极提供电压,辅助电源同时还经R59为Q52的漏极提供电压,经R60为Q52的栅极提供电压,当控制IC没有检测到输出电压时,Q54、Q55不工作,辅助电源的电压直接经R59、R60使Q52导通,此时Q53的基极电源会因ZD51而稳定在一个固定的电压值,从而使Q53导通,经D53为PWMIC供电,达到开机启动的效果;PWMIC在得电后向开关变换整流电路供电,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对电压进行整流后输出12V电压,该12V电压又会经D54为PWMIC供电,同时经D55为控制IC提供电压;当控制IC检测到12V电压时,发出高电平至Q54的栅极,使Q54、Q55导通,Q54导通进而拉低Q52的栅极电压使Q52截止,导致Q53的基极电压降低而截止,从而断开辅助电源的供电,节损了辅助电源长期给IC供电工作损耗,提升了电源总的工作效率。另外,本实施例为了防止误动作,还在Q53的基极连接Q55,利用Q55的导通进一步拉低Q53的基极电压,使Q53更深入不导通,起到了双重保险。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包括PWM IC、控制IC、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三二极管(D55),其中,PWM IC的输出端经开关变换整流电路连接外接电路,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其特征在于:/n包括三极管(Q53)、第一二极管(D53)、第二二极管(D54)、第一MOSFET管(Q52)、第二MOSFET管(Q54)和稳压管(ZD51),其中,辅助电源分别连接三极管(Q53)的集电极、第一MOSFET管(Q52)的漏极、第二MOSFET管(Q54)的漏极,三极管(Q5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53)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53)的负极连接PWM IC的输入端;三极管(Q53)的基极、第一MOSFET管(Q52)的源极、稳压管(ZD51)的负极相连接,稳压管(ZD51)的正极、第二MOSFET管(Q54)的源极共同接地,第二MOSFET管(Q54)的栅极连接控制IC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54)的正极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第二二极管(D54)的负极连接PWM IC的输入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供电电路,包括供电模块,所述供电模块包括PWMIC、控制IC、开关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三二极管(D55),其中,PWMIC的输出端经开关变换整流电路连接外接电路,控制IC的输入端连接开关变换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其特征在于:
包括三极管(Q53)、第一二极管(D53)、第二二极管(D54)、第一MOSFET管(Q52)、第二MOSFET管(Q54)和稳压管(ZD51),其中,辅助电源分别连接三极管(Q53)的集电极、第一MOSFET管(Q52)的漏极、第二MOSFET管(Q54)的漏极,三极管(Q53)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53)的正极,第一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